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10月17日

恋不够的家乡水

■ 徐志国

 

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由孟广征作词、徐沛东作曲的《我热恋的故乡》几乎唱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我也一直恋着家乡的水。

我的家乡涟水,古称淮浦、安东、襄贲,淮河沿县域边缘蜿蜒向东北流去、盐河纵贯南北,使涟水大地宛如一柄桑叶镶嵌在祖国大地上。

每当看到家乡的地图,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诗经·小雅·小弁》里的诗句“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尤其令我难忘的是浸润在这桑叶里的家乡的水。我小时候就知道家乡的水比外婆家的水清澈甘甜,外婆家那里的水挑回来需要用明矾净化后才能饮用,且有苦涩味,而家乡的水挑回来可以直接饮用,且有甘甜味。老家王徐庄前边有一条小河,河的西头连着排水河,河水水位随着季节变化有起有落。河里的水一年四季都是清澈见底,尤其是春秋季节,可以看见小鱼在水中追逐、小虾在河里共舞,庄上的人们常常捕些鱼虾来改善一下伙食。

长大后才知道饮水思源,原来家乡的水来自上天和淮水。坐落于湖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桐柏山为淮水源头。今年7月底,我走进桐柏,驻足山里,深度相知。桐柏山又名余山,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达120余公里,牌坊洞为淮河源头,山脊为长江与淮河分水岭,有“江淮同源”之说。桐柏山区域不仅有独特的淮源文化,更兼具盘古文化、佛道文化和苏区文化,其北部山脊盘古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处,其南部余脉历山为华夏始祖神农氏故里,被道教誉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山下淮渎庙为历代帝王祭淮处。明唐伯虎作桐山图并附诗云:“吾闻淮水出桐山,古来贤哲产其间。君今自称亦私淑,渔钩须当借一湾。”国家原主席李先念为桐柏英雄纪念碑和桐柏革命纪念馆题词。专家评价桐柏山比华山高险,与黄山竞秀。

源自于桐柏山区的家乡水,不仅滋润了大地,造就了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孕育了家乡繁荣的经济和辉煌的历史,也滋养了我们的身体,把“盘古开天地”“神农尝百草”“敬重天地人”等文化基因融进我们的血液里,孕育了智慧的人民和灿烂的文化。

大约在一万年前,淮河从县境南侧汇入黄海,两岸滩涂上榛莽丛生、鱼鸟众多,吸引逐水草而生的原始先民来此生活。据《禹贡》载,涟水境内的淮河下游自然航道系东南贡道,其时地属淮夷,为淮夷重要支派徐夷的封国——徐国。涟水境内多为浅海滩涂,盛产海盐,原始先民用海盐从很远的地方交易来石制的斧、锛、铲、凿、犁、镰等工具,进行农牧渔业生产,成为非常富裕的部落群体,旧志称“当虞夏之时,即为中原冠带之国”。

春秋时期,管仲相齐,煮盐富国是其重要国策之一,时涟水为齐国重要的盐产区。公元前117年西汉武帝年间置淮浦县。南北朝时期,涟水盐业又有发展,涟口是盐运咽喉、经济重镇,为淮北盐集散中心。唐垂拱四年(688)开新漕渠于涟水县境以便盐运,涟水盐场位列四大盐场之首(另外三大盐场是湖州、越州、杭州)。宋金对峙时期,地属金国,淮北盐场设有四个特别镇,其中涟水有金城镇、太平镇。元代,涟水场依然是淮北四大盐场之一。明代至清初,两淮盐运使司淮北分司驻节安东城,其下辖有十个盐场和多个负责缉私的巡检司。

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引来四面八方宾客。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班彪出任徐县(涟水西南)县令,35岁的新任县令兴致很高,乘船从泗水经淮水东下,来到海滨,面对沧海,心潮澎湃,情思逸飞,写下名篇《览海赋》。《览海赋》让人感受到汉时涟水濒临沧海,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兴盛。著名诗人高适在涟水湖光山色中,与诗友觥筹交错,诗兴大发,称涟水 “煮海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有句云:“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据史料记载,宋有不少达官贵人多以退隐涟水为上佳选择,正如苏轼在一首诗中所写:“不羡京城骑马客,羡他淮月弄舟人。”

家乡的水还孕育了智慧的人民和灿烂的文化。古时,涟水人家祖先灵位前多悬挂“守祖宗清白二字,教子孙耕读两行”对联。民国时,两淮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沭阳财主宿迁庙,泗阳姑娘出门不坐轿,涟水要饭上学校。”涟水自古就有崇文尚学之风,素有“安东出才子”的美誉。古代名人有陈登、鲍照、王义方、徐有功等,近现代名人要人有顾祝同、李干成、罗运来、陈书同、陈登科、朱一苇、李源潮、翟虎渠、芮杏文、黄璜、马绍孟、吴强、马树礼、蒋志平、郑兆财、李连庆、徐新华、羊子林、罗一民、朱铭佐、祝尔康等。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涟水就出了进士19人,举人76人;境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303个。2017年,家乡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

环抱着家乡的淮河,曾被黄河借道700余年。黄河借道以前,涟水田畴肥沃,排灌渠系顺畅,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黄河借道淮河入海以后,夹带大量泥沙在境内频繁决口,沃土多成盐碱地,很多古镇、古村则因无法居住而荒废或消失。安东作为决溢最为频繁的黄泛区,往往在洪涝灾害过后紧接旱灾、蝗灾,加上沿海的潮灾、盐碱灾害,明中叶以后,已沦为极贫县份。万历年间,朝廷曾两次动议裁撤安东县。

时来运转,随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的逐步落实,家乡又焕发蓬勃生机。20世纪50、60年代的河网化运动,70、80年代的大面积种绿肥和旱改水,最终使涟水由粮食短缺县跃升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县、国家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经济开发区核心区、食品产业园、空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一区三园”,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智能装备及新能源、纤维新材料四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成为淮安市首个全国百强县。

水孕涟水,崛起江淮。家乡境内的三里墩汉墓遗址、米公洗墨池、妙通塔、能仁寺、状元桥、月塔等古迹,淮海琴书、淮海锣鼓、麒麟调、淮海戏等民间文化,讲述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家乡盛产的涟水大米、红窑鸡糕、高沟捆蹄、灰墩羊肉、南集千张等特色美食,继续孕育着新的智慧的人民和繁荣的经济。

好水酿好酒,“朋友来了有好酒”,始于西汉、盛于明清的今世缘美酒,正在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涟漪佳绝地”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