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26日

“一站式”解纷 “涟水善治”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探访我县综治中心如何成为群众心中的“暖心站”与“解忧铺”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日常生活中,邻里摩擦、劳务纠纷、家庭矛盾等“烦心事”在所难免。过去,群众解决这类问题往往需要多方奔走,耗时耗力。如今,在涟水,一个集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简称“综治中心”)已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首选地”。这里不仅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舞台,更是“涟水善治”品牌熠熠生辉的实践窗口。群众只需“进一扇门”,便能有望化解“万般事”。近日,记者走进县综治中心,探寻其高效化解矛盾纠纷、服务基层群众的奥秘。

 

多元协同,从“多头跑”到“一站清”的效能之变

 

走进位于县政府西侧的县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接待大厅内,综合受理、劳动仲裁、法律援助等24个服务窗口依次排开,秩序井然。2024年9月,县法院立案庭在全市率先成建制入驻,与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信访接待等实现“多中心合一”,公安、司法、信访等9个部门常驻,教体、资规等12个部门轮驻。这种“组团式办公”模式,彻底打破了部门壁垒,构建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闭环。

50余名劳动者的“薪”事落地。今年3月,一起涉及50多名劳动者、总额53.8万元的集体劳动争议案摆上了县综治中心的案头。因用人单位经营不善,拖欠工资,职工们忧心忡忡。若按传统路径,劳动者可能需要在劳动监察、仲裁、法院等多个部门间辗转。但在此案中,县综治中心启动劳动争议联合调处机制,县仲裁院与县人民调解委员会迅速联动。调解员深入调查,多次组织双方沟通,耐心释法说理,引导理性协商。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随后,调委会协助劳动者将协议提交仲裁院审查,仲裁院及时出具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调解书。整个过程在中心内部高效流转,劳动者无需四处奔波,合法权益得到了快速、专业的保障。

这个案例是综治中心“多元协同”机制优势的集中体现。通过常态化联席会议和信息共享,中心能够针对复杂纠纷快速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提速增效。

 

法理情融合,从“硬裁决”到“软调解”的温度之变

 

综治中心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调解客厅”。这里配备的专业调解室和心理服务室,为矛盾双方提供了平等沟通、舒缓情绪的空间。特别是对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邻里纠纷,调解员们善于运用“法理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既维护法律权威,又弥合情感裂痕。

调解员巧解八子女赡养难题。朱码街道的陈老伯的赡养问题,曾让一家人关系紧张,兄弟反目,甚至惊动了派出所,多次调解都因众口难调而陷入僵局。这起“清官难断”的家务事被移交至县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员凌磊接手后,没有简单地进行法律说教,而是联合公安、法院、教育部门及社区力量,分别与陈老伯的八个子女进行深入沟通。他一方面讲清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另一方面从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和血浓于水的亲情入手,引导子女们换位思考,体谅老父亲的不易。经过反复耐心协调,最终一家人摒弃前嫌,就赡养方案达成一致。一纸协议,不仅解决了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更唤回了弥足珍贵的亲情。

这种“枫桥经验”本土化的实践,彰显了“涟水善治”的温度。它告诉我们,基层治理的最高境界,不仅是案结事了,更是人和心暖。综治中心的调解工作,正是在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寻求情理法的平衡点,促进社会和谐。

 

关口前移,从“被动应”到“主动防”的源头之变

 

“防患于未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理之道。县综治中心坚持将矛盾化解关口前移,其触角已深入全县各个网格。网格员每日巡查走访,如同基层的“流动探头”和“神经末梢”,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化解微小矛盾隐患。同时,各镇街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将民生服务前置,有效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保滩街道的“民生兜底”与“事故调解”双线叙事。保滩街道综治中心探索性地将“民政办”业务纳入其中,实现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的创新。59岁的苗某患有重病,又遭遇独子意外离世的打击,与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街道综治中心通过网格员入户走访发现这一情况后,民政服务窗口主动介入,迅速为他办理了临时救助、低保、大病救助和失独家庭救助,一系列精准的帮扶政策如雪中送炭,极大地缓解了苗家的生活困境。这种主动的、兜底式的民生服务,避免了因生活无着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将温暖送到了群众心坎上。

与此同时,该中心在化解已发生的纠纷时也展现出高效。今年7月,居民朱某因交通事故赔偿问题与张某产生分歧,在派出所作出责任认定后,赔偿事宜陷入僵局。朱某求助至保滩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迅速行动,查阅证据、耐心倾听、分别沟通,从情、理、法多角度引导,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快速化解了矛盾。该街道党工委书记朱立成介绍,今年中心已成功调处矛盾130件,成功率超98%。这充分证明了基层综治中心在“末端化解”与“源头预防”上的双重效能。

据了解,今年以来,县镇两级综治中心现场受理矛盾纠纷9523件,成功化解8705件,化解率达91.41%;全县万人起诉率明显下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涟水善治”品牌下社会治理效能实实在在的提升。

从合力破解群体性劳动争议,到温情弥合家庭裂痕,再到主动帮扶化解潜在风险、快速调处日常纠纷,县综治中心正以其“一站式”的便捷、“多元协同”的专业和“法理情融合”的温度,成为基层社会稳定的“稳压器”和为民服务的“连心桥”。随着规范化建设的持续深化,“涟水善治”的品牌必将越擦越亮,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涟水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和谐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