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26日

多科室“接力赛” 72岁车祸患者重获新生

■ 融媒体记者 樊 荣

 

“患者男性,72岁,车祸致全身多发伤,头部创口活动性出血,血压50/30mmHg,意识昏迷,腹部CT提示脾破裂、小肠坏死,多处骨折!”9月10日凌晨4点,县人民医院急诊通道内警铃大作,120急救人员推着担架直奔抢救室,一场多科室协同的生死救援紧急启动。

患者抵达时,头部可见约10cm不规则伤口,左侧颈部见一长约15cm不规则伤口,双眼青紫、左侧眼睑皮肤撕裂,腹部膨隆,压痛、反跳痛明显,已出现失血性休克征象。该院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普外一科、重症监护室、脑外科、骨科团队五分钟内集结到位。重症监护室团队率先展开生命支持,迅速建立3条静脉通路,输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抗休克,同时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通过有创动脉监测实时掌控血压、心率等核心指标,将血压暂时稳定在80/50mmHg,为后续专科治疗争取关键时间。

普外一科主任医师张锡山和主治医师罗安庆通过CT影像已明确患者腹部情况:“脾破裂,脾门血管断裂,部分肠系膜挫伤,必须尽快行开腹探查术(备脾切除术)”。同时,脑外科主治医师胡文强仔细检查患者头部伤情后,提出了同时行头部伤口清创止血,避免术中术后并发症叠加。

经多学科团队快速研判,最终确定“普外一科与脑外科同时手术”的救治流程,患者被紧急推送至复合手术室,普外一科团队立即接力开展手术。经过讨论,张锡山主任医师和罗安庆主治医师决定为患者采用“开腹探查+精准切除”的方式,首先明确脾破裂位置与小肠坏死范围,游离脾脏过程中,精准结扎脾动脉、脾静脉,避免术中大出血,顺利切除破裂脾脏,随后转向小肠损伤处理,切除长达100cm坏死小肠,吻合肠管,恢复肠道连续性。同时,脑外科团队开展头部及颈部伤口清创止血缝合术,有效阻断了感染传播路径。手术期间,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全程驻守手术间,根据患者血压波动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维持循环稳定,脑外科医生则每隔20分钟监测患者瞳孔变化与颅内压,确保脑部状态平稳。

历经4小时的接力奋战,普外一科和脑外科的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此时,骨科团队早已做好准备。“患者右前臂桡骨粉碎性骨折,若不及时复位固定,不仅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还可能因骨折端移位损伤血管神经,加重病情!”骨科主任姜磊结合术前X光片,制定了“桡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方案。姜磊主任医师与张茂金主治医师经过1个小时的密切配合,患者手臂畸形彻底矫正,术后X光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固定位置精准。

术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精细化监护。重症监护室团队24小时不间断监测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参数与血管活性药物剂量,通过肠内营养支持逐步过渡饮食,预防感染、肠粘连等并发症;脑外科每日查房观察头部创口愈合情况,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普外一科追踪腹部体征,查看切口愈合与肠道功能;骨科则关注右前臂肿胀、疼痛变化,指导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第6天,患者意识逐渐清醒,能遵嘱活动右手,术后第8天,顺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为了更好监测患者肠道恢复情况,患者在术后第10天转入普外一科病房,普外一科护理团队随即开始全程跟进,当患者开始进食流质饮食时,护士先试温食物温度,避免食物过烫刺激胃肠道或过凉引发腹胀。每次喂食后,都会用温水帮患者清洁口腔,预防口腔感染。除此之外,护理团队还会帮助患者揉腹,促进肠胃蠕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排气、排便情况。考虑到患者术后长期卧床,医护人员还提醒并协助患者家属为患者翻身,定期检查皮肤颜色与弹性,确保局部血液循环通畅。

“从脑袋到肚子再到胳膊,全身都是伤,是你们多个科室的医生一步步接力,才把父亲从鬼门关拉回来。你们不仅手术做得好,对我父亲的术后照顾更是贴心,连我们没想到的细节都考虑到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看到父亲恢复得越来越好,患者的儿子拉着医生和护士的手哽咽道。

此次救治过程中,县人民医院多科室紧密协作、无缝衔接,不仅展现了各科室的专业技术实力,更凸显医院了“医疗+护理”双轮驱动在重症创伤救治中的关键作用,当精准医疗遇上细致护理,再加上多学科的协同发力,就能为重症患者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创造更多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