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26日
向经典借“命”
■ 金 玉
每一本好书都凝聚着一个时代的坐标和记忆。它们表达的每一个观点都成为中国人记忆里的经典和传奇。读好书,读经典,向经典借“命”,与时代同行。
因为读书,本质上是借“命”。读经典是你这辈子唯一可以安全地穿越时光的隧道,与圣贤相遇,灵魂相通,可以纠正你的三观,告诉你天之道是什么,教你如何模仿天之道,道法自然。所谓的“天助我也”,不是天帮助了你,而是因为你明白了大道、掌握了规律,机缘巧合,做人处事就顺利很多。你可以用几十块钱买一个天才的思想,用几个小时来跨越别人几十年的弯路。这是最直接最便宜的灵魂移植和升华;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他的三观会被周围的人塑造,受他们的影响,心灵不会成长,因为他没有别的输入途径,只能模仿周围,渐渐地被环境同化,很难找到真正的自己;如果我们坚持读书、读经典、读科技的书,即使你不全记得那些内容,但是它依然存在于你的潜意识里,在谈吐中,它是启迪智慧的良方,是唤醒心智的道场。更神奇的是,你所感受到的困惑、挣扎和痛苦,早已有人感同身受,并付诸笔端;你以为无人能懂的那些心事,书中其实已经有了更深的诠释,它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道德经》,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血库”。
大概在十年前,有一天晚上,我在家看新闻联播,不经意间,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电视讲话中说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当时我不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就上网搜索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原来这是《道德经》第六十章里的原话,意思是领导者要按照道做事,放下自己的利益,不要轻易折腾下面的人。“小鲜”,就是小鱼,你烹饪的时候如果来回翻动它,这些鱼很快就会被你翻碎了,等炖出来之后就成一锅烂鱼肉汤了。
从那时开始,我就抽空研究、学习《道德经》。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问世,我也正好退休,有充裕的时间阅读、学习这本书。
原来上面那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他在2013年3月19日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答问的一部分。阐述治国理政需要谨慎、科学的态度,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既要积极有为,又要尊重客观规律,避免过度干预。
习近平在其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多次引用《道德经》中的名句,来阐述其治国理政思想。
《道德经》又叫《老子》,是一部哲学著作,其中有很多篇幅在论述修身、齐家、治国之道。
出身贫苦家庭,栖身寺庙、当过和尚的朱元璋称帝后曾说:“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意思是:天下的大道只有一条,世上的圣人没有两样,都是教人用出世心“无我”,做好入世的事情。
奇巧的是,儒释道的三位创立者是同一时代的圣人:道祖老子据称最大最长寿,比佛祖大8岁,享年100岁,生于佛前,卒于佛后。佛祖享年80岁。老子比孔子大20岁,孔子享年71岁。这说明社会科学、哲学思想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我从公务员岗位上退下来,为什么还要学习传播《道德经》呢?因为《道德经》讲的不仅是修心养生之道,更是领导者法则,我希望更多的人早读早受益。就个人而言,如果你想健康长寿,就来学习《道德经》,学会老子的养生之道。就集体而言,如果你想公司一帆风顺,就来学习《道德经》,学习老子“无我”的思想。不要总想着自我如何去捞取,而是多为他人着想,为手下人着想,那么渐渐地会有许多人追随你、支持你,你的事业就会顺利得多。
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道德经》,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娴熟运用,他赋予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内涵和实践意义。就人类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和时代价值,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被提升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个文明的“命”,在于其核心的文化基因能否代代相传。经典就是这些基因最重要的载体。
如果没有《道德经》等经典,人类早期的思想、历史和情感记忆将荡然无存。后世文明一次又一次地回归这些原点,从中寻找身份认同和精神力量,从而延续文明的命脉。
真正的借“命”,是一个消化、吸收、再创造的过程。我们从经典中获取营养,是为了长成更强大的自己。
我们并非凭空创造,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过往的辉煌中汲取生命力。让我们看得更远:我们借助经典的高度,是为了开创属于自己的新视野。
向经典借“命”,是一种智慧,懂得借助历史的力量;更是一种勇气,旨在吸收养分后,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经典。
向经典借“命”,才能跳出狭隘的自我,实现真正的超越。它最终指向的,是让每个独立的生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都能活得更加丰盈、悠长而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