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22日
“刘老庄连,全员补齐”
——谈刘老庄战斗与涟水的渊源(上)
■ 王双华
朱一苇与妻子陈辛文
“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我们刘老庄,有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情景戏剧《永远的番号》中,当地百姓将英雄厚葬后,遴选82名优秀青年重建了这支连队。扮作母亲的女演员铿锵有力的台词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充分阐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的抗战精神。
今年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九三”大阅兵队伍的前列,飘扬着一面面战功卓绝的闪光旗帜,其中有一面“刘老庄连”,它是诞生在苏北淮安大地的英雄连队,吸引了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目光。《永远的番号》演绎了刘老庄战斗的烈士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英雄的旗帜却从未倒下。一个不朽的番号“刘老庄连”由此诞生,英雄精神得以接续传承。情景戏剧《永远的番号》的成功演出,也吸引人们对刘老庄战斗探究的兴趣。艺术的真实不等于是历史的真实,情景剧与真实的历史有距离,真实的历史往往比艺术作品更震撼。重建刘老庄连这一史实绕不过与淮阴紧邻的涟水县,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抗日图存年代,涟水人民作出了的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回顾“刘老庄连”一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也可窥探涟水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一幕。
“刘老庄连”重建的人员来源
四连82名官兵在刘老庄战斗中全部英勇牺牲,团长胡炳云闻讯后非常悲伤。1943年3月29日,也就是战斗的十天后,十九团在涟东县郑潭口小学院内召开82烈士追悼大会,同时将四连坚守刘老庄的英勇事迹向上级写了报告。淮海区党委收到报告后立即作出决定,由涟水县委县政府负责重新组建二营第四连。
为什么向涟水地方要兵?一是战争岁月要在短时间内征兵和抽调人员,恢复一个建制连并不是容易的事,那种旗子一竖,召之即来的招兵买马,是军阀通过金钱买壮丁、凑人数的事情,而四连重建的士兵不仅没有银圆报酬,而且要思想与军事素质兼备,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因此难度是大的,必须向地方部队中抽调人员;二是十九团二营这一时期的任务和活动都是在涟水。1942年底日伪对我淮海区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二营以“秦山支队”番号,协助和配合涟水县抗日民主政府反“扫荡”,保护淮海与盐阜两战略区的交通线盐河的畅通。在浴血奋战中,二营与涟水凝成深厚的血脉关系,因此,把这项光荣的任务交给涟水县委。
涟水县委执行上级党委的指示不打折扣,决定将最好的连队最好的兵上升给主力。当时涟水县独立团也进行了整编,将小连队改为整建制连,精减和清退了一些老弱病残人员,独立团原七连整编成一建制排,有一个机枪班、3个步枪班约40人,又抽调二连部分共82名官兵,加上原四连撤走的两个班,组成了新的四连。
新四连连长宋丁祥,原十旅派到涟水县独立团任七连连长。连指导员许醒民,安徽人,1941年初到涟水,任盐西区民兵大队长,现为县独立团科长。副指导员朱嗣范,县独立团2连指导员。七旅司令部、政治部命名四连为“刘老庄连”。
补齐“刘老庄连”只是涟水抗战中的一朵浪花,在六年抗战中,淮河大队1500人(60%是涟水人)上升独立旅,涟水县独立团两次整团上升到四支队和淮海军分区,涟北大队三次上升到淮海军分区,同样的涟东县独立团两次上升到主力,更多的是每年的动员参军,据朱振友回忆(军事科学院原战术研究部代部长、党委书记)1944年秋天涟东县一次参军三四百人补充二十二团;时为灰墩区农会主席的黄树勋回忆,1943年冬涟水(涟西)全县有1078人参军。1944年冬季参军规模更大,每乡七八十人,全县(涟西)五六千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涟水与涟东)参军人数有14147人。涟水县的烈士人数在全江苏省也是首屈一指,现数字三千多人,还有很多遗漏和没登记的烈士,如盐西区1945年12月立抗战烈士碑120余名,均是在本地牺牲的烈士,后来再核对,民政部门烈士名册上竟然有三分之一没有其名。以上数字足以说明涟水人民为抗战作出的贡献与牺牲。
四连在战前的足迹
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是1938年从丰、沛、萧、砀地方武装上升八路军主力部队。连长白思才16岁参加红军,参加了长征,抗战初期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指导员李云鹏是沛县人,当过教员,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第四连在他俩带领下,战斗中百炼成钢,成为英勇善战的连队。
据红窑朱圩村孙智洋回忆,二营四连有一名班长叫王立功,泗阳人,因臂部生疮,不能随军作战,就寄住在他家疗养四五十天。王班长白天同青少年讲抗日的革命道理和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晚上同孩子们睡一个地铺,怀中抱着套筒枪,警惕性很高,给青少年有非常好的启发作用,激起他们参加抗日队伍的热情。后来王立功班长在刘老庄战斗中牺牲了,不知烈士的英名是否刻在刘老庄烈士的墓碑上。
在日军大“扫荡”的日子里,涟水县委、县政府也十分重视盐河交通线,派出县独立团二连,在副团长朱慕萍、指导员朱嗣范带领下到盐西(现红窑镇范围)地区,协助盐西区和配合主力部队的行动。时近春节,朱副团长考虑主力部队是“客军”,向盐西工委书记朱月山(淮海区交通处长),主任陈亚昌(淮海区秘书处长,二人因日伪“扫荡”回乡任职)建议,组织人员慰问主力部队,盐西工委是为反“扫荡”新成立的临时性县级单位,负责协调盐西区、灰墩区和王集区的反“扫荡”和交通往来。朱、陈二位领导对朱副团长的建议一致同意,并把这事交给朱副团长。但在实施买鸡买猪时,保长推说百姓生活很困难,安排不下去。当时的保长有的是两面通,应付敌我两方,是能不办事则不办,免得被对方发现被惩罚。朱慕萍找到这个保长,把枪掼在桌上,问他时码日伪据点要的物资怎么筹得起来的,吓得保长跪地求饶,保证办到。
这一年春节,二营官兵在盐西(今涟水红窑镇)区过了一个祥和、丰盛的节日。
朱振友(右二)与战友在东北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