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22日

用道义写出的时代原创作品(上)

——我的《人民日报》上稿录

■ 尤希文

 

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或者说文化界的大小人物,大概没有一个人其作品不想上《人民日报》,可以说,作品上《人民日报》是很多人的梦想和目标。因为《人民日报》是党中央主办的报纸,全面准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其权威性、导向性、指导性和影响力在全国的报纸中是至高无上的。

前不久,我在写回忆录的时候,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的文章,为何不能单独汇集成册呢?如果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一两篇新闻稿件也就算了,可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几十年下来,我在《人民日报》上共发表三十二篇作品,除了几篇消息、通讯外,主要是评论。这些作品为何能在《人民日报》上刊发?特别是一系列的评论怎么能被《人民日报》采用?这里面的奧秘在哪里?写作的体会和感悟又在哪里?作为在新闻宣传战线工作一辈子的老同志,我感到有责任把这里面的道道说清楚,把重大新闻背后的新闻说清楚,把典型的价值和评论的写作说清楚。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自信。《〈人民日报〉上稿录》,原来的名字想了这样录那样录,都感觉不怎么贴切,后来请万洪勇同志参考意见,他说不如叫“上稿录”。一个“上”字,可称得上内涵丰富、表达准确、顺口自然,就这样定了。

那么,我有哪些文稿上了《人民日报》的呢?口说无凭,眼见为实,我把那些稿件一篇一篇列出来,注明标题和发表日期,以供人们查证和检索。《〈人民日报〉为何刊发我的十一篇“快语”评论》一文已在“漪涟文艺”公众号刊登过,那十一篇这里就不再列出。其他的稿件分别为1972年7月4日发表的《看问题要全面》,1982年3月26日第二版发表的《涓涓细流润心田》,1983年4月24日发表的《全国绿肥会议在涟水县召开》(与他人合作),1983年9月19日发表的《高沟农民争签合同建新房》(与他人合作),1985年2月5日第一版发表的《他为什么追总结》,1985年5月9日第一版发表的《先听群众的、后听干部的、再干实在的》(与他人合作),1987年5月23日第十四版发表的《十三条何时执行》,1988年12月6日发表的《吸烟与廉洁》,1989年7月17日第五版发表的《从杯子、孩子、房子抓起——涟水县廉政建设纪事》(与他人合作),1990年1月25日第四版发表的《要重视爱校教育》,1995年9月8日发表的《“土广告”和农技推广》,1995年7月19日华东新闻版发表的《农技推广需要重实效》,1996年2月9日发表的《讨讨失败经》,1995年7月26日华东新闻版发表的《简报姓简》,1996年11月l1日第十四版发表的《内外专家一样香》,1997年1月30日发表的《哪能全争第一》,1997年7月8日华东新闻版发表的《劳模新贡献》,1998年11月11日华东新闻版发表的《小乡也建十里街》《穷亲要常走》(没有查到发表日期),1997年5月13日华东新闻版发表的《吃方便面的勇气》《“怀胎”与“分娩”》(暂未查到发表日期),计二十一篇,加上十一篇“快语”,总共三十二篇(与他人合作的作品都是由我执笔)。这个统计是可靠的,即使有什么出入,至多也就是个别篇目的发表日期略有误差。

作为曾经的县级报道员、后来的市级党报记者,能在《人民日报》发表三十二篇文稿,面对这一成绩,我自己还是感到比较满意的。今天回顾总结我的《人民日报》上稿录,觉得至少有三点是值得说说的。

其一是,在《人民日报》上稿,实属层次的提高、质量的上升。这个道理不用细说,我只举一个例子。在县报市报上刊登文章与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文章能同日而语吗?显然不能。俗话说,一级是一级的水平,一级是一级的质量,报纸和刊物尤其如此。我调至当年的《淮阴日报》社前后,每年都担任全市报纸年度好新闻的评委,知道只要哪篇稿件上了《人民日报》或者被《人民日报》转载的,必然被评委们一勺先盛起来作为一等奖。因为全市一年能有几篇稿件上《人民日报》的呢?在我的记忆中,能上极少量稿件的年份是少数,大多数年份是一篇没有。十几位评委都是全市新闻战线拔尖人才,深知新闻稿件的质量与价值,上了《人民日报》的稿件,不用争论不用比较,大家看法一致,原因就在于“看似寻常实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任何一篇稿件上了《人民日报》都是极不容易的,评为一等奖,当是顺理成章、无可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