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9日

涟水:“微实事”托起居民“宜居梦”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编者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家门口道路的修缮、老旧小区的改造,到菜市场的便民升级、困难群众的精准保障,每一件民生实事,都是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注脚。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开设“实事暖民心”专栏,记录职能部门破解民生难题的实践与探索;倾听街头巷尾的真实声音,呈现实事落地后群众生活的细微变化与真切获得感。期待通过这些带着温度的报道,让民生实事更贴近民心,也让每一份“民生答卷”成为连接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坚实纽带。

 

 

“咚咚咚……”清晨7点30分的淮浦小区,施工队的电钻声准时响起。72岁的周大爷搬着小板凳坐在楼栋口,目光追着工人爬上脚手架——他住了10多年的房子,正一点点褪去“旧衣裳”:斑驳脱落的外墙被铲掉,换上米白色的新涂料;坑洼得能崴脚的路面,正被一块块地砖铺满;就连小区里旧路灯,也悄悄换成了亮堂的新灯。“每天出门都能看见新变化,心里比喝了蜜还甜!”周大爷笑着说。而这幅忙碌又温馨的场景,正是涟水县2025年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的生动缩影。

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关键一环,更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紧盯群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期盼,高质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让群众居住环境持续提升,舒适感“原地升级”,为人民幸福“加码”、为人居生活“加温”。

“路灯杆挡在拐弯处,晚上开车总怕剐蹭,能不能挪个位置?”“楼道里网线跟‘蜘蛛网’似的,能不能帮忙理一理?”在临淮门古街改造现场,施工人员正在热火朝天建设当中。小区居民一边围观施工进展,一边提出改造意见,而这样的“民生建议”每天都在发生。项目负责人朱献堂手里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居民的诉求。

临淮门古街始建于2011年,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楼栋数13栋,总户数约205户;商铺数约115间。岁月流转,古街内不仅路面破损坑洼,楼栋外立面、路灯、排水管网等设施都有一定程度损坏。“我们坚持问需于民,改造前我们就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收集到‘屋顶漏水’‘墙面渗水’‘停车难’等核心问题,最终确定了外墙出新、屋面防水、路面修复等改造内容。”朱献堂告诉记者。

施工过程中,“听民意”的脚步也从未停下。前不久,老涟中宿舍南区居民反映小区排水管道堵塞多年,雨天积水难排,施工队当即调整工序,优先调来挖机破开路面,重新铺设大口径排水管;看到老人抱怨健身器材老旧,工作人员立刻联系采购,新的漫步机、扭腰器很快就安装到位。“不是我们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而是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改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真正让改造工程贴着民心走。”朱献堂说。

据了解,今年,我县对临淮门古街、淮浦小区、圣特机关宿舍楼、桃李苑小区、老涟中宿舍区(南区)、今世缘商城这6个小区进行规划改造,总建筑面积约19.68万平方米,共有55栋楼栋,居民户数约1484户,计划投资5574万元。此次改造围绕小区“水畅、路通、空间顺”等核心需求,重点解决屋顶漏水、墙面渗水、雨污管道堵塞等方面基础设施老旧破损问题,并同步推进住宅楼内外墙壁粉刷、乱堆乱放清理、违搭乱建拆除、破损路面修复,实现“由内而外”的环境焕新,让居民告别“忧居”迎“优居”。

桃李苑小区的变化更让老住户惊喜。这里始建于2009年,面积2.3万平方米,共5栋住宅楼,212户居民。过去墙壁开裂、楼梯灯不亮、排水管堵塞是常态。如今,小区楼栋外立面、雨污水管网以及屋顶防水都已经完工,小游园、沥青摊铺以及充电桩等配套工程正在陆续进行中。“工程队进场后,每天都有新变化!”居民朱阿姨笑着说,以后下大雨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相信改造好的小区会让我们更幸福。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我县还严格把好工程质量安全关,邀请业主代表担任“群众监督员”,全程参与工程建设监管,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改造成效的重要标准,业主满意率达85%以上方可申请竣工验收。这种“脚底板工作法”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通过一本本改造图册、一场场评审会、一次次方案公示的“透明流程”,居民与政府间的信任桥梁愈发稳固,“陌生人”成了“贴心人”。

“自改造启动以来,我们还提前研判汛期、高温等外部因素影响,针对性加大机械与人力投入,避开中午高温、抢抓早晚时段全力推进,目前小区改造工作稳步进行,预计10月底全部完工。”朱献堂表示。

从“忧居”到“优居”,一场老旧小区的改造,改的是环境,暖的是民心。在涟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微实事”,正一点点织密民生幸福网,让老旧小区里的新生活来得更快、更好、更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