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7日

文明种子“种”心田 遍地开花“香”满园

■ 融媒体记者 吴 晟

 

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走进朱码街道朱码社区;9月6日,“理响安东 百姓名嘴”理论宣讲走进五港镇港南村;9月10日,“倡导绿色环保生活 守护绿色美好家园”垃圾分类宣讲走进县城人才小区、学士苑……9月的涟水大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一个接一个,激励着广大群众向上向善,见贤思齐,不断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为城市添彩,为乡村增色。

“服务要‘沉’下去,标准要‘提’上去,文明‘种子’向下扎根,才能开出最美的花朵。”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表示。“理响安东 百姓名嘴”理论宣讲团足迹遍布全县,宣讲员既有专家型学者,还有草根型专家,他们所讲的内容都接地气、聚人气、提士气、冒热气,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港南村村委委员马晶晶说:“专家讲得细,群众听得进,我们怎么干心里就有数了。”近年来,港南村设立“积分超市”,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村民做好事帮助大家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积分,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村民们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如今,“村规民约”不再是一纸空文,红白理事会不再是“摆设”了,真抓实干促进乡风文明进一步好转。港南村先后荣膺“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基层规范化建设村”等诸多荣誉,现在的港南村,环境美了,经济强了,人心更齐了。

近年来,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强化主体为基础、服务群众为中心,我县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到全县每一个角落,“种”到每个人的心田。在项目编排、资源配置上向“一老一小”倾斜,助力社会和谐发展。由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服务队伍接单,这种“点、派、接、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在群众与志愿队伍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邻里守望 爱伴成长”是我县一项针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项目,通过开展采摘草莓、观看电影、吃团圆饭等形式,让孩子孤单的身心得到安慰。县青年志愿者协会还与相关企业联动,为留守的孩子提供物质帮助。今年以来,已有上百名儿童参加了关爱活动,孩子们学习、情感和社交需求在这里得到了满足。

在南集镇,60多岁的市十佳“最美家乡人”“涟水好人”退休教师周祝君家喻户晓。1982年从事教育工作,担任乡村教师42年,26年执教毕业班教学工作,自费购买教学用具,累计捐赠图书1300余册,免费辅导留守儿童长达39年,共为家长节省费用100多万元,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在王圩村创办寒暑假托管班、周末课堂,不仅辅导作业,还对个别问题少年开展“矫正”工作,解决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文明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我县从生活照料、健康服务、精神关怀等方面,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每一位老人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托起老人晚年生活的“稳稳的幸福”。每到就餐时间,东门社区创办的老年助餐点热气升腾,饭香扑鼻。助餐点一心为老人解决生活难题,一方面方便老人吃好吃健康,对特殊要求老人推出“定制餐”,由志愿服务者送餐到“家门口”。全街道2700多名社区志愿服务者活跃在各个领域,成为基层一线最耀眼的风景线。另一方面他们还为60岁以上老人餐费可享8折优惠,80岁以上老人享7折优惠,特困/低保老人享5折优惠,百岁老人免费就餐。据了解,为解决老人就餐问题,全县建有老年助餐点10个,各助餐点采用“餐饮企业+助餐”“养老机构+助餐”模式,提供健康餐食及延伸服务。

去年,我县整合21个部门救助职能,新建涟水县社会关爱服务指导中心,让更多的老人得到关爱,平均每年组织活动200余场次,发动党员、志愿者近万人参与,办成民生实事千余件。建设20个社区养老互助睦邻点、5个养老互助睦邻点,改造提升3个养老服务中心、14个农村敬老院,开展适老化改造450多户。建成农村互助养老试点,组建150多名志愿者的互助服务队,为2.5万名高龄、困难老人常态化开展助购、助洁、助医、精神慰藉等居家上门服务。发放低保金8716万元,为5626户支出型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救助金566.5万元,为4279名特困供养对象发放经费4616.9万元。

 

记者手记:文明“种子”扎根沃土,实践活动遍地开花。近年来,我县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要求,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形式,拓展志愿服务内涵,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我县都把群众的“幸福清单”转化成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清单”,用“绣花功夫”深耕细作、内外兼修,让古老的涟水更加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