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0日
实干聚力赋能,书写“和美乡村”新篇章
■ 融媒体记者 吴 晟
放眼安东大地,20个“和美乡村”遍布其中,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成为我县乡村振兴天空一片迷人的光芒。
建设和美乡村,是我县“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和美乡村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代表着乡村发展的“美丽蜕变”。近年来,我县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美丽乡村、产业兴旺、治理高效、民风和谐、百姓富裕等方面,写就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的精彩答卷,一幅幅和美乡村的精美画卷在涟水大地慢慢展开……
乡村发展向“优”向“特”,美丽经济悄然绽放。走在南集镇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大片绿油油的水稻随着微风轻轻摆动,长势喜人。县里的科技专家们在田里察看水稻长势,向稻农传授耕种经验及关注事项。优质水稻南粳9308是省农科院针对当地土壤“量身打造”的品种,具有很强抗病能力,具备品质优、产量高的优势,一直是我县大力推广种植的“拳头”产品,市场口碑好。
近年来,我县进一步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领更多的种植户走上致富路。目前,“涟水大米”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订单已扩大至5万亩,覆盖我县的32个村,通过订单保底、农技培训、粮食回购等全流程服务,积极探索“保底+分红”机制,预计可为村集体年均增收超20万元。同时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精心选育,进一步增加优质品种的数量,2024年“涟香缘”“福香涟”品牌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涟水大米”获得“江苏省著名品牌”。飘香的大米走上城乡市民的餐桌,提升了市民幸福感。
几年来,我县全力打造“和美乡村”发展的“幸福标杆”,以绿色生态为抓手,逐“绿”向“新”,培育出众多“涟农优品”,托起广大村民稳稳的幸福。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去年,我县成功建成了40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拥有65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绿色农业尤以优质稻米和芦笋产业最为“抢眼”,我县的芦笋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芦笋产量占全国三成,不仅是国家设施芦笋栽培标准化示范区,还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知名度与美誉度并肩提升,打开了市场销售渠道,更多的村民从中收益。
沿着宽阔平坦的乡村水泥大道,走进保滩街道周集村桃子、葡萄采摘园王师傅简易的“家”,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小房子干净整洁,房里面彩电等家电产品应有尽有。王师傅高兴地说,今年他家20多亩的黄桃、水蜜桃等优品基本被游客“消灭”光了,眼下,大几十亩的新品葡萄和土葡萄吸引游客与老主顾现场采摘。“采摘热”带动了林下经济的发展,老王告诉记者,架下有昆虫等活食,适合发展林下养鸡,目前养了七八百只老母鸡,因价格低廉,草鸡蛋和草鸡都是城里人眼里的“宝贝”,每年要为采摘园增添一笔可观的收入。
近年来,保滩街道强化“和美乡村”建设力度,优化乡村功能,提升乡村品质。今年7月,全国木球锦标赛在该街道新港北村成功举行,街道全力为赛事提供最佳的环境,为其铺设了崭新的道路。与此同时,街道巧借赛事热度,成功实施“体育+乡旅”融合,有力地带动了餐饮、住宿、景点等服务业发展,将赛事流量变成了经济增量,优质水果、土特产等的火热销售让村民们的收入得到实实在在地增加。
不仅在保滩街道,高沟镇同样在聚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村级经济发展等方面走在前列,造就了以盐店村等一批和美乡村的强势崛起,他们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盐店村依靠今世缘这棵“参天大树”,大力发展优质高粱产业。今世缘积极发挥国有企业担当,全县2万多亩高粱全部由今世缘消化,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这种“村企联建”模式,促进企业与村级紧密合作,实现双方“双赢”。除了今世缘酒业外,我县先后引入和培育了盖世、纯粒、果全等30余家上市公司和行业头部企业,有力带动农民增收、村集体致富。去年,全县10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超过3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在全省县市区中位列第10位。
记者手记:向“新”而兴,点“绿”成金,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我县牢牢把握乡村振兴重大主题,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乡村建设,打造“和美乡村”绿色发展样板工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篇章,真正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