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10日

盘肠勇杀敌 壮志贯长虹

■ 融媒体记者 刘 元 整理

 

在成集镇朱南荡村的土地上,曾有一位毅然投身革命的抗日英雄。他弃家卫国、浴血疆场,用33岁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他就是朱启勋。从学生运动的先锋到抗日武装的指挥员,从变卖田产支援革命到“盘肠大战”壮烈牺牲,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淮海大地传颂。

1909年,朱启勋生于涟水朱南荡村,父亲是清末武秀才,他自幼学文习武,却心系穷苦百姓。新思潮的熏陶让他立下“反帝救国”之志,学生时代便投身运动,先后被大兴庄小学、涟水中学、黄渡乡村师范学校开除,却始终未改初心。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朱启勋等一批进步青年到处奔走呼号,宣传抗日,发起组织兄弟团,发誓同心抗日。兄弟团横跨淮(阴)、涟(水)、沭(阳)三县,对后来这一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起了重要作用。1938年初,他们发起成立苏北抗日同盟总会的第一个分会——涟水县抗日同盟会,并在成集成立支会,广泛开展宣传、组织、武装民众的工作。当时,以朱启勋家乡朱南荡为中心的涟水、淮阴交界地区,是淮、涟、泗群众性抗日运动最活跃的区域。1939年初,中共党员张芳九、高兴泰、戴曦等按苏皖特委指示到淮涟地区恢复党组织,朱南荡便是他们最早的落脚点和主要的联络中心。

1939年3月初,淮涟一带相继沦陷后,朱启勋与林士均、王晓楼在朱码一带收集国民党军队散落的十余支枪支,组织17人成立了涟水抗日独立营,仅一个多月扩大到六七十人,成为党领导下的涟水县第一支民众抗日武装。不久,涟水抗日独立营与淮阴县抗日义勇队在朱南荡合编为八路军陇海游击支队第八团,朱启勋任二营营长,不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党领导的群众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发展壮大,来往于朱南荡这个联络中心的革命同志越来越多。为了保证游击队和来往同志的正常活动,朱启勋和他的堂弟朱启宇除了千方百计地供给粮饷外,还卖掉土地,为游击队购买枪支弹药,并时常拿衣服、日用品给家境困难的战士穿用。朱启勋不吝财物支持抗日,却难得照顾家中的4个儿女,妻子难免有不满之语,他就笑着说:“不给八路军穿,那就被日本人抢去了。”朱启勋的父亲中风瘫痪在床,他也没有来得及回去看望一下,直到老人病故送信到部队,他才回家与老人告别,因军情紧急,他在家只停留几个小时,没等老人安葬就匆匆走了。

1939年12月下旬,陇海南进支队第八团整编为八路军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梯队八团,朱启勋仍任第八团二营营长。1940年春,第三梯队对外改称淮河大队,坚持淮涟地区抗日斗争。1941年皖南事变后,在淮海地区支援新四军作战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五旅整编为新四军独立旅。为加强独立旅力量,淮河大队上升为独立旅第三团。上升为主力后,原营团干部大都调到地方工作,朱启勋被继续留在部队,任独立五旅三团二营营长。此后,他经常率领部队转战于泗阳、沭阳、宿迁一带。

1942年6月,朱启勋奉命带领第二营拔除敌人在宿迁陆集的中心据点。陆集是宿迁一个比较大的集镇,伪军100余人盘踞在此。第二营采用夜战、偷袭等战术,用十多天时间扫除陆集外围的孙圩、曹炮楼等据点,迫使敌人退缩到陆集中心据点固守待援。因该据点设防坚固、地形复杂、易守难攻,7月初,朱启勋决定留少数部队在外围佯攻,主力退出陆集街,作进一步攻坚准备。但因随二营一起行动的一位副团长反对,部队只好在陆集街布防待命。不料第二天,数倍的援敌猛扑而来,冲到了陆集街头。面对危急形势,朱启勋果断命令突围,拔出手枪带头冲出去,一枪击毙了封锁街道的敌机枪手。朱启勋右腹部也中了数弹。他本能地把右手插在腰带里捂住伤口,用左手向敌人继续射击,又接连击毙几个敌人,吓得一群尾追之敌畏缩观望,不敢逼近。他随即指挥警卫排突围,当他忍着剧痛翻过墙头时,由于腹部伤口太大,加之用力过猛,肠子流了出来,他捂着流出的肚肠,以惊人的毅力指挥警卫排且战且退,鲜血染红了他的下半身。撤至2里外时,他终因失血过多倒下,被抬往后方医院的途中壮烈牺牲,后经医生检查,他身中九弹,肠子多处破裂。

“盘肠大战”的壮举,迅速传遍淮海大地。那年10月10日,在朱南荡召开了朱启勋烈士追悼会,中共淮海区委副书记、淮海行署主任李一氓题挽词“血膏淮泗之原野,鬼厉万夫而为雄”。

80余年过去,朱启勋的战魂仍守护着淮泗大地。他舍家卫国、浴血牺牲的精神,也化作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激励着后人在复兴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