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5日
跨院区高效协作 演绎“拇指救援”奇迹
■ 融媒体记者 樊 荣
“医生,您看我现在能轻轻握拳了!”8月28日,在县人民医院创伤中心,56岁的徐先生兴奋地向副主任肖权展示自己的左手。经过一个多月的康复,徐先生此前接受断指再植手术的拇指,不仅血运稳定、外观基本恢复,还能完成握拳、抓握等简单动作,复查结果远超预期。这场跨越县人民医院高沟院区和本部院区协作的“拇指重生”故事,也迎来了阶段性的圆满节点。
回忆起一个多月前的紧急时刻,徐先生仍心有余悸。7月12日早晨8时,家住高沟镇的徐先生在家干活操作电锯,左手拇指被锋利的刀片完全切断。家人第一时间带徐先生到县人民医院高沟院区寻求帮助,一场覆盖两个院区的联动救援也随之快速启动。
高沟院区急诊科接到徐先生时,患者拇指断端仍在渗血,情绪也比较焦虑。医生一边为患者做止血、消毒等初步处理,一边向院领导赵国东汇报。赵国东立即向县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副主任肖权同步传输患者伤情照片与初步检查数据,此时跨院区协作成为挽救徐先生断指的关键。
“断指再植的关键在‘快’,必须在6小时黄金时间窗内完成手术。”肖权接到电话后短短15分钟内,本部院区的响应机制全面启动:肖权通过远程系统完成伤情评估,确定手术方案;麻醉科同步准备术前麻醉预案;高沟院区则高效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基础检查,随后安排专用救护车,由医护人员全程护送徐先生转往本院区。
7月12日上午10时,徐先生的左手拇指断指再植术正式开始。肖权组织科室李特、陈祥两位医生在放大10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展开了一场“毫米级”的精细操作:先清理断端坏死组织,再用直径1mm左右的钢针固定骨骼,随后依次修复肌腱、动脉、静脉和神经,每一步操作都需要团队成员高度配合,尤其是血管吻合环节,每一针的间距、力度都必须精准到微米。下午两点,历经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当看到徐先生拇指末端逐渐恢复红润,毛细血管充盈试验呈阳性时,手术室里的医护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断指的血液循环成功重建,跨院区协作的“接力赛”交出了关键一棒。
术后,徐先生接受了72小时的严密监护。“这是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高发期,需要每小时记录一次拇指温度、颜色与肿胀程度,并通过药物调控血压,预防血管痉挛。”肖权告诉记者,经过10多天的康复治疗,徐先生于7月28日顺利出院。
“住院期间,每天都有人来指导我做拇指活动训练,细心告诉我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徐先生说,虽然家住高沟,但是从事发到手术,家人几乎没跑过冤枉路,院区之间的无缝衔接,让自己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如今,经过一个多月的康复,他的拇指不仅能完成抓握动作,触觉也在逐渐恢复,“医生说再坚持康复两个月,基本能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明年就能正常干活了!”
看着徐先生逐渐恢复功能的拇指,肖权感慨道:“断指再植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院区之间互相协作的成果。从急诊接诊到手术治疗,再到术后康复,每个环节的高效衔接,才能让患者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未来,县人民医院将继续优化多院区协同机制,让更多像徐先生这样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全链条、高质量的专科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