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9月05日

凌云健笔意纵横

■ 王双华

 

钱老想把近年写的文稿与过去的作品合订成册出版,年初告之于我,并请我帮助编辑,我很乐意效力,这是向老人家学习的好机会。近日请我为文集作序,我倍感惶恐,本人才疏学浅,作为晚辈,岂敢班门弄斧?钱老说得干脆,我就认可你了。老人家一言九鼎,唯有披挂上阵。

我与钱老都是本镇人,老宅子都在北门外。我上小学读书时,他已在县委部门任职;在我走上工作岗位时,他已是县卫生部门主要负责人,事业如日中天。因是街坊老邻居,从前时会碰面,但因年龄相差悬,属于两代人,如人生的两条平行线,可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近年来我因工作有了空闲,组织成立涟水县安东文化研究会,对地方的历史文化进行整理和挖掘,与有写作爱好的退休老同志老教师广泛联系,机缘巧合,这就与钱老开始了文字交往,成为文友,可说是老邻新友。

以前县城人读书也是困难的,能读到高中极少,考上大学也是凤毛麟角,再因升学毕业分配在外地,本镇人在当地政府机关工作更是极少,钱老是例外,而且还主政一个大部门,可算是本镇的翘楚和骄傲。他1964年从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毕业,回乡后参加县“社教”运动,他深入基层,不怕吃苦,努力与群众打成一片,因表现出色,运动后分到县委机关工作。他的持重沉稳和聪敏得了县委领导的看好,下乡检查和调研都爱带上他,同时老领导言传身教,也让年轻的他快速地成长,很快,他从一个年轻学生转变为成熟的党务工作者。1980年他从县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的岗位上下基层担任公社领导,在短短的几年内,从公社副书记提拔为乡党委书记。1985年春任县卫生局局长,成为独当一面的领导人,主持卫生局工作长达十一年。初始正是改革之时,针对全县基层卫生系统硬件很差,房屋残旧,设备简陋,医疗工作难以为继的情况,他大胆地提出“一无两有”建设,即无危房有门诊有病房,在六年内改变全县乡镇卫生落后的面貌。在县乡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他迎难而上,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向上到省市争取资金,向下求得乡镇党委政府政策倾斜,提前一年完成市达标医院的标准,扎实推进31个乡镇医院的基础建设,促进我县卫生事业跨上了新台阶。他履职尽责、勇于开拓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赢得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的高度称赞,也获得县委县政府和省市部门的好评。

钱老退休后老有所为,担任县老年大学副校长,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为活跃校园文化,亲自执笔撰写文稿,记录“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美好时光。近几年,已过八旬的钱老没有马放南山,而是笔耕不辍,文思如泉涌,思维敏捷,笔底生花,大有“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之意。我与钱老的交往是从《校园里的耄耋老人们》一文开始,在我会刊物《安东文化研究》2016年第一期刊用,让我了解老年学员的求学生活,也为几位年龄大的学员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所感动,文章写得生动,饶有趣味。我早就耳闻钱老文字功底深厚,是我县科班出身的县委机关大笔,阅读大作,果然名不虚传。因为写作,我与钱老的联系日益多了起来,经常为商讨选题、文章的遣词造句,在手机微信上交流沟通,多有默契。感谢的是钱老每有精品力作,第一时间惠赐我刊,这是对我从事民间社会文化事业的大力支持。

这次钱老把文稿汇编成册,我极力赞成,也让我有机会系统地通读他的作品,一睹为快。我以为文集中回顾他所经历的往事,如参加“高沟事件”工作队,与县委老书记孙燮华、老县长孙步坦等领导亲密相处,还有卫生部门的回忆文章,作为亲身经历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我县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和波折,颇具史料价值。以上文章在刊物和报纸发表时,阅读量大,也引起读者很大的反响。另一方面,作者还以真挚而温柔的文笔,深情地记录少年成长的时光和老城的街景风物,写得有情有景还有味。朝花夕拾,是老年人特有的怀旧之情和专利,从个人视角反映地方发展的沧桑巨变。

我们从哪里来?根在哪里?钱老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有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他对钱氏“谷贻堂”寻宗溯源,联络本地族人一同南下无锡、杭州等地考察和查阅资料,追溯钱镠一代祖极富传奇色彩的历史,探讨明末从无锡北迁苏北的迁移史,阐明涟水钱氏与江南钱氏宗族的关系,让我县钱氏族人对祖先的来龙去脉有了认识。他还执笔记录自己一行人寻宗认祖的活动,弘扬本宗族历史文化。需要提及的是,炎黄子孙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不同之处,即自古以来家庭宗族组织是维系几千年中国统一和稳定的基础形式,对家庭和血脉自觉地传承和维护,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宗族文化有其不足和糟粕,但有它正面的积极的一面,可惜,悠久的宗族文化现今已多为国人所遗忘和淡化。钱老是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弘扬优秀的宗族文化,自觉地寻宗认祖,续谱,传之家族后人,功在当代,惠在后人,是有教育功能和积极意义的。

很难得的是,作者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和赴美国探亲经历,都一一付诸笔端,游记不好写,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难得其全,可是钱老的游记文采斐然,意趣横生,让人读之如临其境。真是敬佩钱老观察细致、缜密,无论是桂林漓江山水,还是曼哈顿金融街、纽约股市、唐人街等异国他乡,他如有一个神奇的摄影镜头,能抓住最美的景点,还能将当地文化的内涵、景点、历史和掌故侃侃而谈,可见他善于观察与学习,这是他作为“笔杆子”多年练出来的硬功夫。

钱老的文章除上面所列的四大类,还有小言论、杂文、专题等,无不精思傅会,精心架构,文字准确、流畅,凝练、温润,韵味悠长,让人甘之如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化底蕴深厚。

文如其人,钱老的文集是他的人生写照。在这本不算厚的小册子中,我看到人世间有一个从容、自信,活得通透的人,到老了也依然保持学习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当是人生最好的生活状态,让我羡慕,也当为我学习的楷模。

以上是我读钱老文章所产生的印象和感受,谈不上为序,只是殷切地期望钱老的亲朋好友和更多的读者打开这本文集,开卷有益,从中获得启发。

 

编者注:这是本文作者为《钱承贵文集》所写的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