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11日
朱慕萍和战友们的“找党”故事
(整理:融媒体记者 邵薇薇)
1939年2月初,淮安大地寒风萧瑟,五名年轻人步履匆匆、昼夜疾行,由徐州邳县经郯城、新沂、沭阳,机智地避开了日军,又巧妙地绕过国民党的哨卡,终于在2月10日晚上辗转来到了涟水。
打头阵的,叫朱慕萍,他和同乡陆亚东一起,把中共苏皖特委的三名党员带回了涟水,淮安人民日期夜盼的抗日灯塔得以重燃。而这段“找党”的历程,诉说着一颗红心在黑暗中追寻光明、在硝烟中无畏燃烧的故事。
1935年,因在上海秘密从事革命武装斗争两次被捕的“地下党员”朱慕萍,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出狱后,他满上海城寻找党组织,讨饭、擦鞋、拉黄包车,只要能找到党的线索,什么活他都干,就这样苦苦坚持了两三个月,依然毫无头绪。然而,星星之火终究会燎原,怀着对党的坚定信仰,朱慕萍决定回涟水办学,培养一批从事革命活动的骨干力量,同时团结家乡的有志青年们一起“找党”!
三年间,这群进步青年分别到武汉、山东找党,行程数千公里,但由于当时抗战形势发展极快,党组织都没能派出人来。1938年初冬,朱慕萍与战友陆亚东背起行囊,又一次踏上“找党”的征程。寒风刺骨,他们穿越日军据点和顽军防区,徒步数百里,赴山东寻找党组织,始终紧攥着信念:“一定要把党带回家乡!”
在邳县铁佛寺镇,他们找到了中共苏皖特委。然而,特委干部紧缺,难以立即派人支援淮涟。朱慕萍对特委领导说:“共产党是抗日斗争的主心骨,离开了共产党领导,许多重大问题就拿不定主意,把不住方向。”就这样,他又一次倔强地坚守了两个多月:“当年我在上海找党,要饭两个多月都没放弃,这次一定要把党的火种带回去!”终于,1939年1月,特委决定派张芳久等三名干部随他们南下。
一行人到达涟水后,朱后圩村沸腾了。朱慕萍的母亲喜极而泣,妻子一头扎进灶屋为同志们烧火做饭。那一年的春节,朱家草房里亮起了淮属地区第一盏党的灯火——中共淮属中心县委成立了,此时,已经三年多没有党组织领导的淮安大地,终于重新回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怀抱。张芳久感慨道:“慕萍的家,是抗日的火种生根的地方!”
这颗火种在淮涟地区迅速燎原。朱慕萍与战友们整合零散武装,组建淮河大队。他白天带战士训练,夜里走村串户宣传抗日。寒冬腊月,他率队夜宿农家屋檐;粮食短缺,玉米麸子混着浑水煮成稀粥,他带头端起碗:“为了胜利,苦算什么!”战士们身上生满虱子,戏称“抗日虫”,他哈哈大笑:“咬的是皮肉,磨的是意志!”经过战火洗礼,朱慕萍成长为优秀的新四军将领,在解放战争中,时任270团团长的朱慕萍打响“渡江战役第一枪”,壮烈牺牲在西梁山战场。13天后,红旗插上南京“总统府”,半年后,天安门冉冉升起了五星红旗。
红心永不落,精神永传承。朱慕萍和战友们“找党”的信仰,化作淮安人民战胜敌人、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火种,滋养着这片英雄的土地,照亮后人前行的路。如今,这颗红心依然跳动,在每一个奋斗者的胸膛里,在民族复兴的号角中,永远炽热,永远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