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01日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县文旅局夯实文化进校园“力量根基”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本报讯 近年来,县文旅局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三大文化”中挖掘育人价值,统筹利用社会“大学校”,全力推进文化进校园,夯实“力量根基”,培养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我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县文旅局局长周军霞日前告诉记者。
推动文化进校园与校园建文化相结合。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重视显性教育,也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县文旅局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艺术武装,提升文化修养,实施“艺起‘童’行相约未来”培训项目,对少年儿童免费开展暑期艺术培训,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的“小能人”、传承中华文化的“小主人”。现已累计办班培训36期,计2360余人次。契合学校的文化传统,主动对接学校社团,利用校园文化空间,嵌入“三大文化”元素,打造载体呈现展示,营造兴文化、育新人氛围,把文化资源变成育人资本,在全县相关中小学建立曲艺、淮剧、莲厢、面塑等非遗传承培训基地,让非遗从“展柜里的标本”变为“生活中的艺术”。省“我助妇儿康非遗种子驿站”启动仪式在南集小学举行。同时,强化馆校合作,在国庆节、教师节等重要节日,组织文艺骨干和志愿者,为有需求的学校,开展文艺作品创作和节目编排辅导,邀请市文化艺术专家进行具体指导,联手打造校园文艺精品力作。《谁的功劳大》获评全国少儿相声新作大赛入围奖,《新安少年》获评省少儿舞蹈“十佳节目”,应邀参加省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抗日大饭店》等由学生创演的节目获省市奖项,利用“行走的图书馆”向少年儿童赠送书籍,依靠“安东讲坛”邀请乔叶、彭敏等知名学者走进涟水中学等学校开展名家名作阅读交流,县淮剧团为城乡部分学校开展《村里有个管得宽》淮剧专场演出和公益文化活动。
推动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该局充分利用社会文化大课堂,不断拓展丰校园文化小课堂,促进校地协同、联动联通、资源共享。他们把文博场馆、人文景观、纪念设施、农业基地等实景转化为文化展示、艺术呈现的场景,开展20多场研学旅行活动,穿插文化达人讲党史、红色经典诵读会、户外文化交流沙龙、青少年书画展、国防教育现场课、红色电影展映等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形成价值共识。围绕“童心筑梦绘声绘色”“儿童看历史博物知家乡”等主题,推出绘本阅读100余期共600余场次活动,通过对绘本的读写讲演,以及“我在文博场馆当‘博导’”等角色体验,把“小小讲解员”化身为“文化传承的小使者”,让文化基因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点,在涟水战役纪念广场等地,通过集会宣誓、敬献花篮鲜花、瞻仰革命纪念设施等仪式,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革命纪念设施成为教育感化学生的“活态课堂”。
推动文化传播力与科技创新力相结合。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县图书馆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及文化传播方式科技创新,上线110多万册馆藏图书数字化编目,接入500多集红色视频,增设AR链接20多万册电子图书,为青少年阅读提供个性化服务。县级文博场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展览、培训、演出等文化资讯,在“醉美五岛湖”微信公众号推出《革命文物说》《典籍里的涟水》《博物馆里的涟水》,讲好党的故事、历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打造文化进校园“空中课堂”,推动文化艺术上“云”入“端”进“号”,运用抖音号开通戏剧直播间,56场演出吸引超200万人观看,不断扩大青少年受益群体。运用智能软件,突出“认读、语言、思维、理解、鉴赏”,对少年儿童综合能力进行测试评估,针对性开展分层分级阅读,在读有所获、获有所益中加深青少年的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