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01日
朱码街道:打好“三张牌” 走好乡村振兴路
■ 融媒体记者 姜 浩
盛夏时节,行走在朱码街道广袤乡野,公路纵横通达、新居错落雅致,富民产业生机勃勃,农民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朱码街道立足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与资源优势,紧扣“三资增值、实业兴村、农民致富”核心目标,稳步发展农业、盘活闲置资源、创新文旅融合,依托各村资源禀赋,走出了一条具有朱码特色的振兴之路。
打好“基础牌”,优化产业布局。瓜果飘香,丰收的喜悦弥漫在朱码街道的每个角落。“从去年开始,我们探索尝试种植蓝莓树3000余株,年收鲜果超5000斤,均价35-40元。吸引众多市民慕名前来采摘。下半年,我们将继续扩种,产能将翻三倍达15000斤!”涟水县梓恒农场负责人胡智能满怀信心地说道。
“美丽产业”催生“美丽经济”。近年来,朱码街道以“产业规划一盘棋”思路整合土地资源等要素,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一廊三节点四片区”,即以北外环和346省道为轴线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以柴市草莓、余庄粉丝、余东蟠桃等为核心的特色田园村庄,以薛大桥村为中心的特色养殖区,以花桥村为中心的蔬菜种植区,以笪北村为中心的有机稻米生产区,以柴市村为中心的草莓采摘区。目前,街道共有家庭农场130余家,其中培育省级示范农场3家、市级示范农场8家、县级示范农场40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5个,培育“田秀才”“土专家”20余人,产业根基日益坚实。
打好“资源牌”,厚植发展沃土。“我们经过前期深入摸排,对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清理回收沟渠路坝等80余亩,盘活235省道、涟高路旁690余亩闲置土地,发包经营为村集体增收近30万元。”樊卜村党总支书记樊修飞介绍道。盘活“沉睡资源”变“活资产”,樊卜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达73.6万元。
向土地要效益,向空间挖潜力。近年来,朱码街道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基础设施提升的核心抓手,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标准,积极向上争取,先后启动鲁桥—桂生片、薛大桥—顺集片、樊卜—河网片、文俊—周庄片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薛行片土地整理等项目,总投资6575.8万元,整治高标准良田3.75万亩,建设泵站34座、修筑防渗渠121.2公里、机耕路105.93公里,修建桥涵400余座,为乡村振兴筑牢“耕基”。同时,街道以公共空间治理为抓手,推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全要素治理,收回公共空间和集体资源资产22563.34亩,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957万元,村均增收31万元,成功把“空间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打好“融合牌”,赋能增效富民。沿着346省道驶入朱码街道,连片草莓大棚银光闪烁,共享菜园生机盎然。“我们农场种植的草莓、圣女果都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年营业额近30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果蔬基地+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生态农业模式,把果园变‘游园’,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重收益,助力乡村振兴。”五丰家庭农场负责人程韦舜描绘着蓝图。
今年以来,朱码街道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做足“土特产”文章,做特做优农产品品牌。线上开设天猫、抖音等电商平台,并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开展直播带货,不断提升柴市草莓、余东蟠桃、双河蓝莓等农产品知名度,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柴市建成全县最大的草莓采撷基地;“黑山大老鹅”“忘不了老鹅”不仅香飘本地餐桌,更成为亮眼地域名片。2025年上半年,街道38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平均收入33.96万元,柴市、河网、薛行等8个村已超过50万元。4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千里沃野绘新景,乡村处处展新颜。朱码街道正以坚实的步伐,在乡村振兴大道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