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25日
乞巧节的传说
■ 单步高
夏历七月初七日,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乞巧节,也有称七月七、“女儿节”。因为这一节日的主要活动在晚上进行,所以又叫“七夕节”。乞巧节主要源于古时女子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在甘肃陇南地区西和县,至今仍保留着仪式完整、被誉为活化石的七夕乞巧民俗。
七夕节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西周时就已产生,战国末期已成雏形。而在汉代广泛流行,这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汉代的爱情与婚姻已经要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制约,它在汉代的世俗演化,使其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所以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古诗十九首》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在《淮南子》上出现了“乌鸦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传说,当时的民间已有七夕看织女星和穿针、曝衣之俗。
据南朝梁任肪《述异记》记载: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心灵手巧,能织造云雾和细绸细绢的衣服。玉皇大帝可怜她孤单独身居住,将她嫁给河西的牵牛为妻。织女结婚以后,竟废弃织纤。玉皇大帝视她婚后的变化,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仍归河东,只准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南朝以后,又流传着天上织女与地上牛郎的故事。说人间有一位放牛青年,名叫牛郎,天上有一位仙女,名叫织女。织女因厌烦天宫岁月,想寻求自由,便偷偷来到人间,牛郎在老牛(金牛星)的帮助下,结识织女。牛郎喜欢织女的美丽善良,织女热爱牛郎的勤劳朴实。结果有情人终成眷属。婚后他们辛勤耕织,并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生活美满幸福。不料,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她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押解天庭。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肩担一双儿女,紧紧追赶。这时,王母娘娘拔出头上的玉簪,在牛郎、织女中间一划,顿时划出一条又长又宽的银河,把牛郎、织女分割两岸。同时规定,只许七月初七相见一面。为了帮助牛郎织女相会,是日,人间喜鹊都飞上天空,在银河上搭起鹊桥,让他(她)们在鹊桥相会。说也奇怪,七月初七后,喜鹊背上羽毛掉了不少,这也许是搭鹊桥的巧合。
将七夕正式作为节日是在汉代。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的一些节俗基本在汉魏之际形成。“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就描绘了当时乞巧等习俗已经开始流行。
关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我国大量典籍中都有记载,不少诗人为此作诗,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有《牵牛织女》诗,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宋代词人秦观在《鹊桥仙》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牛郎和织女真能在七夕节相会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说,牛郎星、织女星二者间距离约为16光年,因此俩人一直是“异地恋”,即便在七夕节当天也见不了面。打个通俗点的比方,如果“牛郎”给“织女”打电话,信号需耗时16年才能传到另一方。不仅如此,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还在增大,这对“异地爱侣”未来将相隔更远,永无相会之日。
“乞巧节”,乞巧是其主要习俗,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民间就有向织女乞巧之俗,据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为符应。”齐武帝时,有“穿针楼”之设。唐朝称“乞巧楼”。宋以后“乞巧”活动愈来愈多,设“乞巧市”,售“乞巧物”,编“乞巧棚”等,小儿则置笔砚纸墨于牵牛星位前,书写“我乞聪明”,女孩置针线箱笥于织女星位前,书写“我乞巧”,明朝时又有水面投针之俗,明沈榜《宛署杂记》记道:“七月七日,民间有女家各以碗水曝日下,令女自投小针泛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明朝时,南京织锦已名闻天下,传说有3000民女摆织机于秦淮河畔,等待天上织女传授云锦织造技艺。
这日午时,取井水,河水各一半,贮于盆中,曝晒于太阳下,姑娘各投绣花针一枚,针浮水面,看盆底的针影,成云状、塔状、笔状谓之“巧”。也有蜘蛛放在锦盒内,到第二天开盒,若蜘蛛吐丝织网者,称“得巧”。
是日,有些地区有拜干娘的习俗。相传孩子拜了嘴巧、手巧、心灵巧的“干娘”就会聪明绝顶,即是呆子,也会聪明起来。
晚上,妇女们用凤仙花捣汁,染红指甲,取其美观。这一日如生女孩,取名巧云。
另外,还有夜间到瓜地摸瓜,送给不生育的妇女,谓之“送子”。还有夜伏瓜地,偷看“天门”开和“偷听”牛郎织女私房话的习俗。
是日,将五月初五端午节扣在小孩手腕和脚脖上的五彩百索线以及挂在身上的香囊,用剪刀剪下来,丢在屋顶上,相传让喜鹊含去搭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桥头相会。
干旱年景,是日早晨,组织七个小女孩,到沟嘴或河嘴边,用扫帚扫,边扫边说:“七个大姐扫河(沟)嘴,一扫一沟(河)水。”连说多次,以祈求神灵,普降甘霖,解除干旱,拯救生灵。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迷信习俗已被淘汰,沟嘴、河嘴也无人再扫。
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人将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主要是传统的七夕本身就蕴含着爱情的元素,牛郎织女的古老传说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不渝,其穿针乞巧,储七夕水等习俗,也体现了一种“中国式浪漫”。所以将其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也有一定道理。对此,一些学者还做了论证。但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七夕的节俗比较丰富,从西方情人节的框架来看,将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较为勉强,容易使乞巧节、女儿节的相关习俗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