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25日

党报的“语丝”有力量

■ 尤希文

 

1985年7月10日,当时的中共淮阴市委机关报《淮海报》一版的“今日语丝”专栏刊发我的一篇言论,题为《美名与臭名》,署笔名文林。文章对形式主义作了一番批评——

我们有的干部为什么会火烧心呢?一是追名逐利,好大喜功,在“为民”的幌子下,考虑自己能否扬名显身出风头,向上爬。二是坐山为王,随心所欲,政策、大局、上面的意见,下面的呼声,统统可以不顾不听,我行我素,胆大包天。这些干部不知想过没有,你那里的农民温饱问题才初步解决,仅靠东凑西拉,揩农民头上的油,建什么大殿礼堂之类的东西,能留下美名吗?恐怕只会留下臭名。

 

当时的背景是,中央明令禁止新建楼堂馆所。

我这一篇言论是当时《淮海报》社一位德高望重、在言论写作上很有建树的副总编亲自编发的,没想到一篇小小的“语丝”竟然给我带来终生难忘的烦恼。“春雨贵如油,农人喜其润土,行人厌其路滑。”群众珍惜春雨如同珍惜油料,而喜欢搞形式主义的干部呢,不要说嫌弃“春雨”湿脚了,就是再平常不过的“春风”恐怕也嫌其聒耳呢,因为搞形式主义的干部在思想感情和切身利益上往往是和群众对立的。群众批评不得,向上反映不易。而党报的声音是洪钟巨响,是激浊扬清的正能量,能为民发声,有效遏制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不啻是引领航程的标灯、针砭时弊的药石、催人梦醒的警钟。党报上面那些篇什短小如“语丝”的评论文章往往能显示四两拨千斤的强大功效。各级党报都会设立刊载小言论、小评论的专栏,如《淮海报》的“今日语丝”、《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别看小评论专栏刊载的文章短小,不过二三百字、三五百字,但其及时、尖锐、泼辣、敢言,都是刊登在头版,且位置突出、醒目。我记得,当年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曾在《人民日报》“今日谈”发表一篇短文,题为《急躁情绪辩》,引起强烈反响。回首自己,搞了一辈子新闻,也没有一篇评论上过“今日谈”专栏,真是惭愧。

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我在《淮海报》上刊登的那篇言论尽管是不点名批评某乡脱离实际、违规建设、搞形式主义的不正作风,但还是有人对号入座了。这个乡党委书记很快找到了县委宣传部领导,告我报道失实、批评失当。幸好当时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传福同志能够主持公道,他说“批评失实可以举报,如果没有失实,你们也要反省”。见刘部长说话不顺耳,这位书记就不高兴走了。谁料他前脚离开县委宣传部,后脚又告到上面去了。于是上级有关部门负责人通知我去接受批评教育,见到我就劈头盖脸一顿猛批:“还是宣传部副部长呢,写这样的文章像什么话,这不是拆自己的台吗?”我不吱声,认真听领导的批评,直到这位领导火发得差不多了,我才说了一句话:“批评稿是我写的,如有失实我负责,但稿子发表在《淮海报》上,这事也应问问报社的领导。”这位负责人似乎觉得我说的也有点道理,就放我回来了。

回到家里,我一肚子气,报纸批评怎么这么难?在党报上发表一篇“语丝”就是拆台,难道对形式主义听之任之甚至歌功颂德就是补台?面对这种文过饰非的作风,记者和报道员怎么能做好舆论监督呢?须知,正当的與论监督可是受法律保护的。我搞了十多年新闻工作,在当年的《淮海报》《新华日报》《人民日报》上发表过多篇评论,遇到告我状的还是第一次,受到领导批评也是第一次。我以为,作为党的一名新闻工作者,不是要难得糊涂,而是要难得清楚。当生命可以苟全,真理和正义就会黯淡。传媒人应该有最热的心、最冷的眼。面对不公正的批评,我心里不服,很快又写了一篇评论,发到《新华日报》的“细流集”专栏。那位乡党委书记见到我文章后,又到县委宣传部找到刘部长说某某人又写文章了。刘部长说:“你能不给他写文章?”面对这位同志拒不认错的态度,我想,如果不继续予以批评、警醒,岂能振其聋发其聩?于是,我又写了一篇言论,题为《关于批评失实》,发表在1985年9月11日的《新华日报》上。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批评,尤其是报刊上的公开批评,是极其严肃慎重的事情,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但是现在确也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之风:说好说过头无人查,被表扬者每每默认;说坏,事实俱在有人不认账,被批评者还振振有词纠缠不休。如此文过饰非、拒绝批评,也是一种不正之风。”见到这篇评论后,那位书记再也没有找我麻烦了。我想,这就是真理愈辩愈明的道理,也是舆论监督的威力所在吧!

事不三思终有悔。共产党的干部做错事并不鲜见,关键是要有思有悔有改。《鼎庐小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别人的指责,就没有警惕,更没有进步。批评使我们不得不步步为营,做事不敢轻易逾矩,以防不慎落入万丈深渊,我们倘能有这样一位益友,是我们的福气,为什么不感激呢?”40年后的今天,党中央全面部署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把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长期任务,视为铁规矩、硬杠杠。同时提岀,要以钉钉子精神纠正“四风”,坚持不懈地整治形式主义,真是非常必要、大得民心。近些年来,有不少顶风违纪、搞形式主义的领导干部受到应有的惩处。据江苏媒体公开报道,2025年5月全省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57起,批评教育和处理294人。官方公布这一消息,就是用事实再三警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形式主义万万搞不得,那些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的干部绝不会有好名声、好下场。整治形式主义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结声,党报“语丝”的批评声不能听不到,舆论监督的力量只能加强而不能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