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8日

凡人善举,构筑好人文化时代基石

杨海燕

 

近日,红窑镇李庄村村民刘金超不顾自身右臂先天性残疾、右眼失明,勇救落水女子的故事被人们争相传颂着,为我县好人文化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在我县,像刘金超这样助人为乐的故事还有很多,构成了凡人善举最生动的注脚。当无数个体的微光汇聚成星河,便孕育出温润社会的好人文化,成为文明进程中最坚实的基石。

凡人善举,彰显人性温度。翟中海、翟中淼下河勇救落水车辆里的人;郑彩虹15年来帮助40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资助多名困境儿童完成学业……看到了,就想帮一把。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觉选择,印证了善念的普遍性,善良从不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是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日用品”。当越来越多人愿意为陌生人停下脚步,社会便打破了“事不关己”的隔阂,筑起守望相助的精神堤坝。

培育好人文化,需让善举从“自发”走向“自觉”,从“个体”连成“群体”。涟水翟中海、翟中淼入选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涟水好人”们带动更多身边人向上向善,争做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家庭的好成员……对善举的及时肯定与制度性呵护,能让做好事从偶然行为变成社会共识。设立的“好人榜”“道德模范”等评选,说明善良不仅值得赞美,更值得效仿;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照亮自己。

培育好人文化更需建立“不让好人吃亏”的保障机制。曾有人因扶起老人被讹诈而寒心,也曾有志愿者因缺乏保障而却步,这些现实困境提醒我们:善举需要制度托底。近年来,《志愿服务条例》的实施、见义勇为认定机制的完善等,正在为行善者消除后顾之忧。当法律为善良撑腰,当社会为好人护航,才能形成“行善光荣、失德可耻”的正向循环,让更多人敢于“挺身而出”。

微小的善意,让好人文化有了最鲜活的生命力,让社会在奔涌向前时,始终带着人情的温度。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束微光——不必耀眼夺目,却能彼此照亮;不必惊天动地,却能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温暖。愿更多的凡人善举,绘就好人文化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