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6日

骨干“新农人”扎根沃野竞风流

■ 融媒体记者 吴 晟

 

眼下,涟水乡村大地一片繁忙景象。在市级家庭农场、区域农业示范基地——成集镇杰勋村涟水笑笑家庭农场,“新农人”孙二东笑容满面,看上去格外精神,正组织村民给C两优丝苗、南粳9308等水稻优质品种进行田间管理。今年,他家的548亩小麦喜获丰收,亩均下降成本86元,亩净增效益200元左右,带动周边5个家庭农场和36户小农户走上致富路。孙二东只是涟水“新农人”扎根沃野大展身手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我县,像孙二东这样的骨干“新农人”扎根沃野、潜心农业,共同绘就涟水乡村最美“新图景”。

近年来,我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在产业特色打造、品质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广大骨干“新农人”用汗水、智慧、科技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赞歌。我县是农业大县,拥有4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绿色产业为涟水发展增添了新动能。生态、有机、绿色作为“涟水大米”的标签,其品牌已是消费者心中的“金牌”,产品更是远销省内外。近20名骨干“新农人”流转土地2万余亩,与“涟水大米”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发展,实现利益共享。年产5万吨大米,帮助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在100万元左右,千余名周边群众实现就业。今年,我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90万亩以上,绿色、优质大米销售成为首屈一指的富民产业。

沿着省道346、S235交会点向西北侧,不远处就是涟水县五丰家庭农场。自2014年成立以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刘永脆以创新思维,运用科学技术,大胆尝试先进的经营模式,赋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他建起了16个智能化种植大棚,每天只需轻点手机App,就能掌握大棚农作物生长及环境信息,做到差啥补啥,实施精准种植,有效提升管理效率。2020年涟水笑笑农场与江苏省农科院果蔬研究所共同建立草莓无病壮苗基地,年繁育草莓苗1400万株,种植的草莓、圣女果、黄瓜获得省市级绿色食品认证,优质草莓获江苏省“紫金杯”草莓评比银奖。目前,该农场现已申报省级高效设施园艺项目。

“很高兴的是,我们大棚项目已入库2025年省级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奖补类’项目,有了这笔资金的补助,农场发展的后劲更足了,衷心感谢党的好政策啊。”刘永脆介绍,除了线下销售外,近几年农场顺应市场发展,大力发展营销对路产品,从年初绿色农产品搭上年货大集专列到每时每刻助农电商等平台载体“托举”,绿色产品走向全国各地,年营业额超300万元。

近年来,我县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开展“新农人”职业培训,不断强化服务指导,“新农人”队伍不断扩大,涌现出一大批本领高强的骨干“新农人”,他们拥有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社会资源、多样农业技术,把“智慧农业”的“剧本”写得越来越精彩。今年春节前夕,全县直播带货活动高潮迭起。在涟水益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近400平方米的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涟水馆实体店内,线上馆内百余种涟水农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直播间的“新农人”热情地向粉丝朋友介绍自己的绿色农产品。直播带来大批量的订单,也带来了大效益。线下馆分特殊农产品展区、地方特产区,合作品牌20余家、300余个单品,县内外上门采购的客商络绎不绝。

在红窑镇颜下庄村,夏种现场机声隆隆,插秧机经过处,水田里一片又一片的水稻“立”在田野里。颜刚是从一名“新农人”代表成长为颜下庄村党总支书记,多年市场经济的摸索,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由村集体领办,合作社组织村民规范化种植甜玉米等农产品,注册了颜如玉玉米、颜下庄大米等品牌。与时代融合,颜刚还培训了网络主播,担纲颜下庄村红色直播间主播,与他们一起为村里的特产拓销路、打市场,一批批特产走出乡村,走上城市的餐桌……颜刚认为,越是在新时代,“新农人”越要不断充电,用新科技武装头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绿色产业发展,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记者手记:“新农人”代表农村高素质人群,他们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服务农业生产经营,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在乡村振兴征途中,县委、县政府为他们提供政策上的保障,资金上的扶持,技术上的援助,为新农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如今,我县“新农人”队伍正以创新的精神,独特的实践能力,在广大的农村大展身手,“头雁”领飞,“雁阵”高飞,一路高歌向未来,成为乡村振兴真正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