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11日
力续地方文脉 畅评淮上方家(四)
——读《槿轩诗文选集·槿轩序跋》
■ 刘奋武
种瓜种豆种诗人
“种瓜种豆种诗人”既是本文本章节小标题,也是先生在《槿轩序跋》中曾经用过的文章标题,也是先生在一首诗里的诗句,可谓雅俗兼具、富含哲理,当为先生对后辈后生的期许勉励之词。
2015年9月我从县委办调到文化系统工作后,因工作需要开始写诗填词,并以“大田”为网名,参加各类雅集,应景之作也出过一些,在淮安诗词界也算是脸熟之人了,自然,和先生的接触也就多起来,经常得到先生的鼓励。在先生所说的“种诗人”中,我也算是一棵诗苗了。
在先生《槿轩诗选·古诗、律诗》中唯一的补遗诗为《大田、爱甲来淮,丁凤招饮,殿山作陪,因酬一律》,诗文为:
一荐秋熟一荐春,喜看淮红紫新。
二月梧桐初点碧,三涟鸥鹭已呼群。
山间流水和清韵,陌上柔桑甲素心。
莺啭凤鸣催布谷,种瓜种豆种诗人。
一看诗题就知道这是一首雅集诗。记得那天是2017年3月11日,星期六,应淮阴区实验小学丁凤老师邀请,我和涟水红窑实验学校张爱甲老师赴淮,在一家叫“明月新酒楼”的饭店参加雅集,人不多,桌上还有丁老师的同事石殿山两口子,等来了“神秘嘉宾”荀德麟先生,那时他住东大院附近,是骑着自行车过来的。当时我酒喝多了,翻了一下日记,相关内容只有一句话:“桌上谈诗谈人才,石的家属为我们照相。”然而雅集现场的气氛是十分热烈的,几人都有诗记。其中张爱甲老师作诗《丁老师邀饮,与刘、石二友闻荀主席高论,归而赋诗》:
座里人如旧,笑谈明月新。
擒诗因识凤,赏赋每闻麟。
振耳衔慈诲,滋心饮碧春。
乾坤多少事,下酒长精神。
我于第二天作诗《丁凤诗友邀饮,与张爱甲、石殿山等奉命陪荀德麟会长。席间聆听会长高见,不觉酒多,凑一律以记其事》:
满目春花遍野枝,闲暇有酒正当时。
箸尖得韵先推菜,掌上翻屏再问诗。
联语禅心来客赏,赋文意境品茶知。
荀卿劝学千年范,逸兴遄飞说楚辞。
先生以嵌名的方式,对诗中提及的张爱甲、丁凤、石殿山等淮安诗坛后起之秀寄予厚望。从他的多篇文章中,更能感受到他对种下的诗苗有多看重,有一种特殊的关切、提携之用心。
他在《淮安市第二届巾帼诗人大赛诗词结集》之序言中就欣喜地表示:“这些获奖的巾帼诗人,大部分是原先默默无闻的,或者说是从不显山露水的,其中有的学诗只有两三年,但由于肯下功夫,加之本身就是“写诗的料子”,所以往往出手不凡。”同时点出了本次诗赛的结构上的特点:“……就从业状况看,报名参赛的女诗人中,有地地道道的工人、农民,有机关干部、企业事业单位的白领,有大中小学的教师、学生,还有全职的家庭妇女。”他在《市第二届田园诗大赛诗词结集》《淮安打工人诗词选评》《市校园诗人大赛作品集》等序文亦有类似的感慨。
对于诗词方面的人才培养,先生向来不问出身只认诗,只要是“写诗的料子”就不遗余力地热情鼓励、精心指导、悉心栽培。我所知道的就有鲁家用、任云霞、张红梅、安明然、张斯阳、纪海林、朱兵、王加生、朱江南、裴增明、刘小平、丁凤、江西冰、王步琴、郭卫帮等等,他们中除了有全市多所学校的老师外,还有收费站员工、摆冷菜摊子的个体户、在市外的职业厨师以及淮安以外的各种职业的打工者……
我本人在诗词创作中更是多次得到先生的指点。比如2017年11月,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全球华语诗词创作大赛”中,我以一首七律参赛,当时拿初稿请教于先生,他对我说,诗人就要多参赛,以成绩来说话,就这首诗来说,还有很大的修改余地,于是不厌其烦地对标题及诗文提出多处修改建议,最后的参赛稿拿到了优秀奖,虽然未能获得一、二、三等奖,然而11万余件参赛作品中,获得优秀奖也就200来件,也算是相当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