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2日

让绿色产业释放持久“红利”

■ 融媒体记者 吴 晟

 

眼下,正是保滩街道周集村黑玉米上市的时候。近日,该村“网红书记”周林会在抖音平台喊话粉丝:各位朋友们,周集的黑玉米熟了,快来采摘新鲜的黑玉米,好吃呐,又嫩又香啊!一时间,粉丝纷纷响应,采摘的游客一批接一批,好不热闹!特别是在双休日,远道而来的游客更多,他们驾车到村里“打卡”,体验不一样的田园乐趣。

“我们这里的黑玉米是按个数卖的,两块钱一个,质量绝对放心,施的都是有机肥,产品绿色无公害。”村民王全友开心地说。他家的口碑很好,回头客很多。每年种植的黑玉米、黑葡萄,还有新鲜的桃子,这些绿色产品不用上街销售,基本上都是由游客线上或线下“包圆”了。该村的种植户们诚信经营,不欺游客,产业发展带给了他们更多的实惠,村级经济也早早突破百万元了。让农民共享产业红利的不只是周集村,这只是我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小麦收完,稻秧下田。这几天,和“涟水大米”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的高沟镇周码村等13个村全都是一派繁忙的夏种景象,他们增派插秧机,精选优质秧苗,力保1.1万亩水稻首轮栽插到位。“涟水大米”发挥“火车头”作用,“一粒米”赋能绿色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龙头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撬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13个村集体实现年增收约140万元,带动100多户农民增收。

“有了自己的‘大后方’,我们的生产线日均可生产150吨优质大米。目前,大米主要发往苏州、无锡、常州等省内城市及福建、浙江、上海等外省市。”“涟水大米”企业负责人说。“涟水大米”统一采用“南粳9308”水稻新品种,外形饱满,晶莹剔透,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市场认可度高。上海本奎粮油贸易有限公司、苏州弘景盛贸易有限公司、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学院等单位纷纷与“涟水大米”公司签订优质大米采购协议,进一步打响“涟水大米”品牌。

进入梅雨季节,县芦笋产业协会会长郑标把办公桌“搬”到芦笋种植示范园,组织人力提前开挖排水沟。大雨过后,每天他和技术人员详细检查每一块田,确保田间不留积水。“排水不畅通,芦笋根部容易烂,甚至直接死掉了,芦笋不怕干,就怕水泡!”芦笋的“小秘密”,郑标说得头头是道。

红窑镇的芦笋产业,发展势头正劲,名声很响: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其芦笋产品运往南京和上海批发市场销售,还有的出口到日本和韩国等海外市场,全镇芦笋产业链产值超过4亿元。一根小小芦笋撑起了红窑镇经济发展“半壁江山”。万亩以上的芦笋,由30多户农户领头种植,年产量3万多吨,每年有7个月左右的采摘时间,每亩产值在5万元左右。

如今,以红窑芦笋产业示范带为核心,辐射五港、黄营、梁岔、唐集等周边镇的2万多亩种植区域,全国近三成的芦笋产自这里,成为涟水耀眼的名片。规模化芦笋产业为低收入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6万元以上,也为村民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机会,采摘工人达2000人左右,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依托国家3A级生态景区金鸡坨,红窑镇大力发展芦笋采摘的同时,芦笋生产基地还增加生产线,提升初加工生产能力,从单一销售芦笋,到现在的芦笋饺子、芦笋饮料等,芦笋产业发展步入一个崭新天地。截至目前,我县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4000多万元投入芦笋产业,撬动社会资本3.5亿元,为31个村集体一年增收近180万元。

而在朱码街道李集村,近年来村“两委”坚持多元化发展思路,把小项目做成大产业,光种植、养殖基地就有近10个,有力地推动村级经济转型升级。“好种子,在李集”这一“金字招牌”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产业带来的红利。涟水民丰种植基地负责人王一军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把制作种子作为新的增收渠道,加工后的种子销售给市内外数十个种植基地,形成比较完备的产业链,效益大幅增加。村民胡克俊从事豆丹养殖已有五个年头,他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种养规模从刚开始的50亩到现在的200多亩,亩产效益近万元,吸纳一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记者手记:发展绿色产业,贵在产业融合、多元化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我县持续强化财政支持、金融精准滴灌、科技扶持等要素保障,绿色产业如雨后春笋。各镇街积极推动产业由小变大,从弱变强,形成“新农人、大产业”的乡村经济活动模式,国企带头发挥引领作用,壮大产业规模,绿色产业不断释放出持久的“红利”,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村强民富的蓝图正逐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