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7月02日
“小网格”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记大东镇镇南村党总支副书记、网格员陈娟
■ 融媒体记者 徐 强
网格工作要做些什么?网格工作该怎么干才能有效果?网格工作中常见的难题要怎么解决好?回顾5年来的工作历程,大东镇镇南村网格员陈娟深刻体会到网格虽小,却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如果做得好,“小网格”亦能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走访入户察民情
脚步丈量筑初心
2021年刚入职时,陈娟对网格工作充满迷茫,带着内心的些许困惑,她想起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路线法宝,从场北村到镇南村,走遍网格内862户家庭,对每户情况做到“一口清”,很快在一次次入户走访中找到了工作的方向。
一次走访中,陈娟发现有位年轻男子蜷缩在房间里,头发板结成块,便隔着窗户询问起他的情况,但他拒绝与人交流。回去后,陈娟了解到这是一个低保家庭,家里房屋是政府帮扶建的,只有父子二人相依为命,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没有劳动能力,不久前去世了,男子也因家庭原因患有自闭症,拒绝任何人的靠近。后来大家想了个主意,轮流每天隔着窗户与他对话,嘘寒问暖,送去的饭菜渐渐从原封不动到被悄悄取走,最终打开了自闭青年的“心门”。通过这件事,陈娟思考了许多更深的问题:留守农村的特殊群体比较多,他们的需求如何及时发现?如何帮助解决?自己又能主动为他们做些什么?也正是这些问题不断推动着她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决心。
深耕细作结硕果
细水长流见真情
5年时间,收集社情民意、维护基层稳定、关爱特殊群体……一点一滴的付出,换来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
“村民有急难事必到、有纠纷必到、特殊群体有需要必到。”是陈娟始终牢记心头的“三必到”原则。村里独居的胡大爷腿脚不便,子女因工作繁忙常年不回家,陈娟坚持每周上门走访,并把手机号码写在老人能看见的醒目位置,告诉他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随时给她打电话。为让党的政策更透明,陈娟还建起“网格服务群”,坚持每天推送惠民信息,村民们对村“两委”的工作更理解了,干群关系也越来越融洽。5年来,陈娟参与处理村民事务300多次,帮办低保申请、代缴医保等民生事项148件,帮扶特殊群体100多人。现在村里人都说:“有事找网格员,准能解决好。”为独居老人代买一盒慢性病药,为留守儿童牵一条助学线,为邻里纠纷当一回“和事佬”……网格员做的,从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却也是群众心头最要紧的实事。
去年10月,陈娟被任命为镇南村党总支副书记。职务变了,但初心未改,因为她知道,只有把脚印留在每户村民的门前,才能把他们的冷暖真正放在心上。
网格赋能展担当
乡村振兴添动能
当好“贴心人”,细微之处见真情;做好“和事佬”,矛盾调解显担当;化身“多面手”,激发动力促发展……网格员是一种职业,也是推动基层治理的“螺丝钉”,一段时间以来,陈娟对参与基层治理有了更深的体会。
乡村矛盾纠纷往往夹杂着历史积怨和人情世故,化解难度很大。工作中,陈娟通过实践摸索出“现场调解”的办法,带着矛盾双方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面对面协商,仅去年就成功调解纠纷46起,98%的矛盾在网格内就得到了化解。在一次调解宅基地纠纷时,双方因半米院墙争执不下,陈娟邀请村中长者共同溯源土地台账,用老辈人的共同记忆还原边界;又借“围桌喝茶”的乡俗让两家人心平气和沟通,最终以“互换菜地”的方式达成和解。
网格员不仅是治理员,更是产业振兴的“联络员”。作为淮安市首批“红色主播”、淮安市“土特产金牌推荐官”,陈娟探索“云端助农+红色主播”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形式,为家乡农产品搭建线上销售平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万多元。当莲藕、芡实、土鸡蛋等这些本地特产通过她的直播间走向更远的地方,“我最开心的是看到乡亲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陈娟说。目前,陈娟已开展直播20余场,销售果蔬、土特产超5万斤,惠及农户200余户。
网格虽小,却串联着万家灯火;岗位平凡,却承载着基层治理的千钧之力。“唯有将心比心办好每一件‘家长里短’,才能让治理温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厚度。”陈娟表示,今后,她将继续做群众“看得见的温暖”,让每一个网格都成为乡村振兴的“能量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