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30日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记涟水籍工程师唐振环从事核武工作21年的故事

■ 金德彪 唐苏平

 

阅读《漪涟文艺》2023年5月9日发表鲁加专老师采访唐振环老人的访谈录,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受益匪浅,未曾料到涟水还有位对国家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贡献的重量级人物。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随即与《漪涟文艺》蒋梅茹老师联系,寻求唐振环老人的联系方式。说来也巧,今年2月27日青海省海北州政府赴淮安慰问原高射炮13师退役军人代表,而唐老的侄子唐苏平(笔者的战友)也来参会,他说唐振环老人就是他叔叔(事先我不知道他们是叔侄关系),真是太巧了。会后我俩商量尽快去拜访唐振环老人。

唐振环自幼酷爱读书,在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5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60年因国家急需核物理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便把他调整到工程物理系电子学实验核物理专业。由于缺乏教材,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就在下面不停做笔记。在大学六年时间里,就做了几十本笔记,一直随身携带,从未丢弃。毕业前夕的1964年8月,经同学贾春旺(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首席大检察官、国家安全部部长)、周新嵩(中国核试验技术专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离校前,还受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接见。他深知,这是祖国对他们寄予的信任和厚望,接下来肩上的担子该有多沉。

当他踏上青藏高原那片荒凉的雪域高原某个基地时,让人深感敬畏。敬的是这个基地的专家、教授、高级知识分子、高科技人才济济一堂,他们为祖国核武器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畏的是自然环境确实让人有点心寒,这里海拔三千多米,空气稀薄得让人难以喘息,饭煮不熟、水烧不开,一年中有8个月是严寒的季节,年均气温都在零下4摄氏度。来厂初期,领导交给他研制核探测器工作,主要负责核爆时近区物理测试,工作精度要求极高,对人的辐射危害也大。但是,只要踏进这个门槛,就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里从来没有一个贪生怕死或临阵脱逃的。

1965年10月,组织上安排唐振环到中国原子能所回旋加速器上做探测器晶体发光线性实验,时间持续漫长,有时竟达72小时不能停车,没有极端负责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技术是难以完成此项任务的。工作中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他的目光如最精密的探头,全神贯注捕捉稍纵即逝的真相。每一次数据的读取,都需屏息凝神,仿佛在宇宙的弦上分辩最微弱的震颤,难度可想而知。整整3个月,他与冰冷的机器共呼吸,与无形的射线共进退,整个人瘦了一圈。他以生命的能量为代价,向祖国递上了一份忠诚的答卷。

1966年3月,新疆罗布泊大漠如死亡之海,坦荡到令人心悸。唐振环他们此次肩负特殊使命,与同事们押运调试好的测试系统到此安营扎寨,实地做试验。搭帐篷、挖地窝子,吃的饭菜满嘴是砂砾,都不敢用牙齿咬,只能囫囵吞枣填一肚子。从驻地到试验工号足有20多公里,他既是技术员,又是勤杂工,所有的仪器设备都靠人背肩扛运到工号去,途中不得有丝毫闪失。大家深知这些设备比命还重要,加上这里的天公时而不作美,大风裹挟沙尘劈头盖脸,刮得大家睁不开眼,额头上的汗水淌到嘴里又咸又苦涩,也腾不出手去擦一把。唐振环他们就是凭着对祖国核事业的执着精神,一步一步把设备挪到工号,人累得瘫坐在地上,而仪器设备却毫发无损。他们以血肉之躯,在荒芜中筑起通向惊天巨响的基石。

1966年底,高达102米的钢铁巨塔巍然矗立于新疆罗布泊原子弹试验基地,如直刺苍穹的问天之剑。此次唐振环所在的测试组,承担氢弹原理性试验的关键项目,量程竟达亿倍之遥,而现有的设备根本无法应对这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当时的党委书记、厂长李觉搬着椅子坐在铁塔下督战,无声的身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在院、部、室领导大力支持协助下,众人齐上阵,反复推演、殚精竭虑,终于制定了可行性测试方案。这每一个数据都映照着无数个不眠之夜中他们熬红的眼睛。

当巨大的蘑菇云第四次在罗布泊上空升起、人们欢呼雀跃之时,唐振环他们心中那根紧绷的弦却并未松弛。4天后,他们戴上防毒面具,裹紧厚厚的棉大衣,依然决然扑向那辐射尚存、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的死亡之地。敞篷车在荒漠上颠簸200多公里,刺骨的寒风如尖刀剐着脸皮,腿脚几乎被冻得失去知觉,只能不停跺脚缓解。当测试胶片被成功取回,显示的数据与理论预估惊人一致时,唐振环和同事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泪水夺眶而出。因为这些数据的取得,为下一次核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祖国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更强硬的话语权。

在朱光亚(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主持召开的高规格学术论证会上,王淦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亲自点名要年轻技术员唐振环在会上发言。唐振环的发言事迹感人,数据翔实,受到王淦昌及与会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

1969年,唐振环调到四川绵阳地区,这里临近原始森林,大家分住在几十条大山沟里。由于长期阴暗潮湿,山区空气流动不畅,放射性废气弥漫,很难散发出去,核污染如无形的幽灵侵蚀着大家的肌体,白细胞普遍呈下降趋势。初期,唐振环毫不在意,组织上调他到电子仪器组,负责维修多道分析器、示波器,以及翻译进口设备说明书。其间,又两次派他参加核试验,其中一项测试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还成功申报了国家专利。

1979年8月,由唐振环负责维修和改进的国内首台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获得成功,根据突出的工作实绩,他被晋升为工程师。1980年10月,领导派他赴京参加中国计算机协会成立大会。当年又被所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

21年的核事业艰辛跋涉,终在他体内埋下了痛苦的伏笔,持续莫名其妙的头晕和体力疲惫,导致他不能正常工作。检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他的白细胞计数在2200至2800之间徘徊,组织上安排他疗养,也无法让白细胞跃过2800的门槛。最终在组织关怀下,他被调回故乡涟水县无线电厂工作。临行前的夜晚,他久久不能入眠,回望窗外那熟悉的山峦沟壑,回想那美丽的青海大草原,还有死亡之海的罗布泊,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青春的足迹和洒下的汗水,他的工作成果已深深嵌入共和国崛起的年轮。历史往往铭记震耳欲聋的巨响,而支撑那巨响的无数基石却悄然隐于烟尘之下——唐振环无疑便是其中那一块朴实无华的基石,一位无名的英雄。

如今唐振环已是89岁高龄的老人,回望他清瘦而又坚毅的身影,用生命丈量忠诚,以血肉熔铸核盾。21年,核试验前沿的每一次冲锋,都是对使命的无声誓言;辐射伤痕是历史为他镌刻的无言勋章,纵使身躯在无声战斗中损伤,那挺立的精神脊梁愈发巍峨。奉献岂在显赫处,功业长存静默中。唐老就是一面无声的旗帜,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