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6月13日
漫谈端午节
■ 单步高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亦是如此。
夏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全年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之一。又称端阳节、五月节、夏节,涟水人称娃娃节。据《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张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指五月的第一个五日。为什么“五”要称作“午”,说法有二。
据《说文解字》中解释,“午”即“牾”字,“牾”是逆的意思,五月初,正是阴气逆转,阳气上升的时候,故称“端午”。
另一说法是,“端五”改为“端午”始于唐玄宗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八月初五生日,为避讳,将“五”改成“午”,所以“端五”改为“端午”。
因端午时期阳气上升,故端午又称“端阳”,又因端午为五月初五,故称“重午(五)”。
至于端午的来源,说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华夏人对传说中的祖先——龙的祭祀活动,华夏族的先人以龙为图腾,把伏羲、女娲、颛顼、禹等著名祖先视为法力无边的龙,端午节是祭祀龙的最隆重的节日。另一个是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战国时期的屈原就死于五月初五。两种起源,影响最广、最深的是纪念屈原说。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生于公元前340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是很有才气的忠国大臣和诗人。他曾任楚怀王的左徒(相当于副宰相),主张举贤任能,立法富国,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但是,他的“联齐抗秦”的战略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等贵族的诬陷、谗谤,再加秦国奸细张仪的离间,使他的富有远见的政治主张,不仅不被采纳,反而被楚怀王疏远。后来,楚国国破地失,楚怀王身死异方,楚襄王继位后,仍听信谗言,把屈原驱出郢都,流放沅湘,长达十年多。当楚国国都被秦军打破后,屈原万分悲痛,写下了《哀郢》和绝望的遗作《怀沙》,眼见强大的楚国日益衰弱,最后被秦侵吞。屈原闻讯,悲愤已极,他不忍目睹祖国沦亡、人民痛苦,而自己又无力挽回祖国沦亡的惨局,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含悲饮恨,投汨罗江(湖南境内)殉国。相传,在屈原投江之日,当地百姓出动大小船只打捞他的尸体,为了不让蛟龙吞食屈原,人们又将粘软的糯米饭投入汨罗江,让蛟龙吃食后粘封住嘴。后来,这两种做法演变为赛龙舟和包粽子,用此来纪念屈原。
粽子,古代称“角黍”,因其形状有棱有角,并用黍米煮成,故叫“角黍”。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古人以荪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粽子最初叫“筒粽”。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沿江的百姓派出大小船只打捞屈原尸体,经过很长时间的打捞也没有捞到屈原遗体。为了纪念屈原,老百姓便用竹筒装糯米投入江中,这就是最早的“筒粽”。后来楚国的人民听说屈原投江殉难后,异常悲痛,为了纪念他,每年五月初五也都用竹筒装上米投到江中去祭奠屈原。据《襄阳风俗记》中记载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后,他的夫人在每年的这一天,总要和乡亲们一道投食于江中祭祀他。一天夜里,屈原夫人忽做一梦,梦见屈原对她说:“你给我的食物都被蛟龙抢去了,蛟龙别的什么都不怕,就怕五色彩线和竹子。”从此以后,屈原夫人就用竹筒装上米和红枣,再用五色彩线捆好,做成“粽子”放入汨罗江,以祭屈原。屈原投江殉国已经二千多年,由于他的爱国精神一直激励着华夏子孙,人民怀念他、爱戴他,因此,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之俗一直延续至今。
还有一种传说是:屈原投江殉难后,楚国百姓也在五月初五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屈原。相传到东汉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叫欧回的人,在大白天突然见到一个人,自称自己是三闾大夫屈原,并且告诉他说:“你们常常祭祀我,我感谢你们,但你们投到江里的竹筒,都被水中蛟龙窃取了。今后如再祭祀,可用苦楝树叶子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线将它捆起来,因蛟龙害怕这两种东西。”说后,人不见。后来,欧回按此去做,并告知别人。自此,粽子上拴上了五色彩线和楝叶。
旧时称五月为毒月和恶月,群魔具出,五毒俱生。据史料记载,自周代以来,端午节就有朱索桃印饰门、艾人悬户、系五彩缕、挂赤灵符等禳灾避邪的风俗。
端午节民间习俗甚多,除用苇叶、糯米裹粽子,赛龙舟外,还有端午节前人们就采集艾、菖蒲等。端午这天,有的将艾、蒲用绳捆在一起,系于门上,或悬于屋檐下;有的用蒲剪成“蒲剑”,悬于门上或帐前及灶上;有的用干艾在室内熏烟等,以避邪恶。是日,悬挂钟馗和符箓,有的寺院和尚也为施主送印有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蜘蛛)的符篆,以讨米、钱之赠。端午节饮雄黄酒,用雄黄酒洒于墙角和四壁。还有用雄黄酒涂擦小孩门额或划王字,预示小孩如虎之健。端午节前,替孩子们做虎头鞋、制虎头帽和印有五毒的衣服,端午节时给小孩穿戴。是日给小孩手腕上系五彩百索线,也有悬挂用五彩线制成的小网袋,内装“千滚蛋”(粽子锅里煮的鸡蛋)、咸鸭蛋或煨熟的大蒜头,及内装五香药物的彩香袋,以避邪驱恶。
新中国成立后,除符咒一类的迷信习俗已被废除外,其他习俗依然存在,特别是端午粽子,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品种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口味愈来愈全,甜、咸、香俱全,“粽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名餐美食,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
在我们涟水地区,广泛沿袭着过端午的习俗。节前,长辈给小孩做虎头鞋穿、将新鲜的艾蒲用绳子捆在一起,系于门左或悬于屋檐下,以避邪恶。当天早晨,家家吃粽子,中午,一家聚餐,饮雄黄酒。饭后给婴儿洗澡,扣长命绒,还有戴五香药袋,以避邪气。
午饭后,涟城家家户户,倾巢出动,都去能仁寺爬宝塔。这是涟城相沿千年的特有习俗。据说,这天爬宝塔,小孩可以去病消灾,大人可延年益寿。卧佛会保佑你全家幸福安康。涟水因能仁寺、妙通塔1948年7月毁于战火,五月节爬宝塔的习俗出现了断层。妙通塔复建后,爬宝塔的习俗正在恢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