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5月14日

逐“绿”向“新”产业兴

■ 融媒体记者 吴 晟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勇立时代潮头,逐“绿”向“新”,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推进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还推动了当地产业融合的发展,乡村振兴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等次,在安东大地绘就了天蓝水净、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时代画卷。

4月底,坐落在南集镇内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万亩优质小麦正值抽穗扬花期,来自县农技专家们兵分多路,深入田间地头,做好苗情、旱情研判及赤霉病防控,全力指导“一喷三防”等技术要领,向农户讲解如何加强小麦后期田间管理,为小麦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立足资源禀赋,聚力打造绿色产业集群。以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为抓手,我县力促优质稻米、设施芦笋、酿酒原粮、预制加工等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构建“三带一区”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2020年12月,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选择在南集镇,与省农科院王才林教授团队联手打造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托数字科技,赋能“智慧种植”,新品种“9308”独领风骚,亩产量大幅提高。南集大米基地被“中国好米榜”组委会评选为最优生态稻米基地。2023年7月,南集镇被首批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优质小麦和优质稻米都是我县“主打产品”。以南集镇为中心,优质稻米产业辐射涟城、黄营、朱码、高沟等镇街,稻米示范面积超40万亩,2023年12月,这40万亩示范种植面积获国家认证,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效保障长三角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的供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农民共同发展富裕。引进种植“南粳9308”“南粳5718”“南粳66”等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被中国“好米榜”评选为最优生态稻米基地,其产品畅销大江南北。

“涟水芦笋”是我县绿色产业的“金招牌”,曾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红窑镇就是以芦笋起家的。如今,以红窑镇为中心,芦笋产业辐射五港、唐集、梁岔、黄营等镇,引进“达宝莉”“特利龙”等名特优新品种,实施冷链贮藏,将产品的损失降到最低,一举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设施化芦笋种植基地,芦笋产量占全国30%,小小芦笋撬动超10亿元的大产业。同时,通过“企业(协会)+基地+重点帮促村+农户+深加工”模式,带动100余个村年增收10万元以上,920余户人均年增收2.1万元以上。

作为绿色产业的龙头企业,今世缘酒业积极打造酿酒原粮产业带,省农科院专门设立亚夫科技服务高沟工作站,具体负责技术支持,形成以高沟镇为中心,辐射梁岔、成集、岔庙、红窑等镇,连片种植高粱2万多亩,示范“晋糯3号”“辽杂19”“红糯16”等新品种,为乡村转型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同时,推广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播种、绿色防控、减量施药等技术,成为“绿色发展、生态惠民”的先行区,高粱亩增产值370元,纯增收345元,带动区域农民增收。

凉菜第一上市品牌“盖世集团”的成功引进,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学校”模式,围绕肉制品、菌菇类、蔬菜类等品类进行精加工,扩大蔬菜、豆制品等原材料本土深加工,带动当地农产品快速发展。我县现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展示基地4个、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2个、省级产业研究院4个。获得国家产业强镇2个、省部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基地3个、省级科技园区、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各1个。

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我县和美乡村建设,成集镇条河村等7个村荣获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红窑镇夏楼村等9个村获批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我县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1个,新增家庭农场270个,354个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1亿元,村均73.7万元,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手记:发展绿色产业,我县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四大招数,向“新”求“变”,下足绣花功夫,专心用心,让更多的乡村实现“美丽转身”,走出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可以说,绿色产业集群的壮大,正是新发展理念在我县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