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3日
同在屋檐下
■ 杨海燕
在依依嫁过来的时候,婆婆春萍是满意的,依依长得漂亮不说,还是种田一把好手,就比如说,在整个杨庄的女人当中,还没有一个女人能插秧比她快的。有一次,她送饭到田头,瞧见儿子杨进坐在田埂上优哉游哉地抽着香烟,而依依则头顶着草帽,正大汗淋漓地驾驶着翻耕机在犁地呢。
儿媳妇比儿子还能干,这让春萍心里既高兴又有点担忧,高兴的是将来依依能撑起一个家了。她就这一个儿子,还不思上进,别的年轻人能出去闯荡的基本上都出去了,可儿子出去看了一下外面的世界,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立马又逃了回来,此后死守着一亩三分地,任出去的人一个个混出了人样儿,都始终不为所动。她相信,儿子在依依的带动下,是能把家过好的。让春萍担忧的是,能干的女人在家里也会比较强势,那么,以后婆媳的关系是否也就比较难处了。
依依原来不叫依依,叫桃花,因家里兄弟姐妹多,她又勤快,父母就没有送她上学,而是留在家里当帮手,因此,农活样样能干。依依对嫁给杨进还是比较满意的,杨进的父母在镇上开有裁缝店,手艺好,生意兴隆,因此家境比较殷实,不像在娘家时老感觉吃不饱似的。虽说杨进有点懒,但性情温和,只要自己没事用“鞭子”抽着点,相信他还是能像陀螺一样转起来的。
依依对自己是文盲深以为耻,都什么年代了,自己竟然扁担长的“一”字认不得,农村同龄人找不出第二个了,走出去腰板都挺不直,这以后还怎么和别人交往?以前在娘家时就算了,父母眼界低,长年累月累死累活只能够勉强糊口而已,哪里还能管她有没有文化呢?到了婆家就不一样了,衣食无忧,怎么也要摘掉“文盲”这顶帽子。于是,从新婚第一天开始,她让杨进每天教她认10个字,再忙再累都要坚持下来。杨进就从邻居家找来小学语文课本,临时当起了老师。如此一两年后,依依已经能认识常用的汉字了。
有一天晚上,杨进教依依念《诗经》里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时,当时还叫桃花的依依顿时被迷住了,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诗情画意,她开始后悔一件事情了,那就是在她嫁过来时,把院子里原来姑子养得花花草草一股脑儿全拔了,在清除一棵一人高的栀子花时,还惹得婆婆抹了几天眼泪。后来,她才从姑子口中得知,那棵栀子花养了十几年,每年婆婆都要用鸡粪施肥。现在想想,虽然是婆婆做出了让步,其实自己是输给了姑婆两人,最起码她们是有生活情趣的人。
这以后,桃花就改名叫了依依。
在街上的服装店越来越多时,春萍老两口开的裁缝店生意便逐渐冷清了下来。依依去镇上转悠了一圈,回来跟杨进说,我们也开服装店吧。不多久,依依就在镇上开了一家依依服装店。依依是天生的衣服架子,不管什么衣服朝她身上一穿,怎么看怎么好看,加上价廉物美,那些爱美的大姑娘、小媳妇只要进了门,总是忍不住带上一两件出门。
春萍也不示弱,她看时代潮流滚滚向前,裁缝店要想生存必须要创新,于是,她开始私人定做款式新颖的工作服和套装,生意又开始红火起来。
依依因为娘家不宽裕,在挣了钱后,总是大包小包地往娘家送,春萍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话,婆婆和妈妈还是有区别的,嫁过来那么多年,没有送一分钱东西给我呢,还是自己的女儿贴心,自己缺什么买什么来。便觉得对依依再好,她也是个没心没肺的人。这样想着,对依依的态度上就不冷不热的。
依依不明所以,以为婆婆偏心,也就不怎么搭理春萍了。直到依依的儿子杨洋一次童言无忌地对她说:“姑姑每次回来大包小包的买东西给爷爷奶奶,我怎么没有看你买过一次呢?”一语惊醒梦中人,依依方才明白过来,婆婆也是妈妈,自己应该一碗水端平。
于是,依依再给父母买东西的时候总要买上双份,慢慢地,春萍脸上的笑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