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3日

观 景 台

■ 蒋众诚

 

在老家不远处,有一座三四十米高的铁架子,据说是因军事需要而建的,当地人称“三角架”。在这“三角架”的顶端配制一块边长为四米的正方形铁板,说是方便人们在上面观看下面的风景。后来,由于前来观光看风景的人多了,便把“三角架”改名为“观景台”。

在观景台的旁边,居住着一位叫彭远来的老爷爷,彭爷爷性格很温和,他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听左邻右舍的乡亲们说,小时候彭爷爷很爱听大人们讲故事,而且记忆力特别好,听过的故事,他都牢记于心,并能转述得有声有色。我是听着彭爷爷讲故事长大的,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精忠报国的杨家将、抗倭英雄戚继光……

观景台伴随着我的童年,给我留下了许多有趣的回忆,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莫过于夏日的傍晚,在观景台吹着微风,看着周边的花草随风起舞,一边听雨声、娃声一片,一边听彭爷爷讲故事。

如今,彭爷爷已不在人世,但他与我在观景台上相互交流的情景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

记得彭爷爷第一次带我登上观景台,还是我读小学的时候,由于人小又恐高,但还是壮着胆子往下看,呈现在眼前的竟是一片空荡荡白茫茫的、唯有几处七零八落的破旧农舍在冒着缕缕青烟,让人顿感凄楚荒凉……彭爷爷看着我眉目紧锁的样子,叹口气说道,打他记事起,这片长约八里、宽约三里的大荡子,就是杂草不生,春天雾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冒白碱的盐碱荒地,是出了名的“二十五里荒”,也有人叫“西大荡”。生活居住在这里的几千户人家,只能过着“住茅草房,穿破衣裳,吃统销粮”的窘迫日子。因为穷的缘故,还闹出了不少传闻,诸如偷盗抢劫,到了夜晚就有毛人水怪出现,甚至还有鬼神相斗的激烈场面,弄得整个村里人心惶惶。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我已长成十五六岁的少年,记得那是个春末夏初的早晨,浓雾还未散尽,彭爷爷便兴冲冲地领着我向观景台走去。看着彭爷爷高兴的样子,我猜多半有好事,我俩一边走,彭爷爷一边对我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开了朵朵报春花,土生土长的庄户人也欢快地唱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打心眼里感激党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好,乡村干部也从催工监工的角色中走出来,领着村民展开一场盐碱荒地改水田、以水治碱的农田整治工程,没想到政府以水治碱这一招真灵啊。”彭爷爷说,“当年,乡里就在这近万亩的西大荡栽下了第一季水稻,村里多少代人想都不敢想的西大荡终于披上了绿色的盛装。望着这片长势喜人的水稻,庄户人心里乐开了花。”

不知不觉,便到了深秋季节,一天晌午时分,我与彭爷爷又一次上观景台,我们从观景台往下看,哇!下面的景色着实让人喜出望外,金灿灿的一片,万亩稻谷在阵阵秋风的吹拂之下,翻起层层金黄色的浪花,稻谷清香扑面而来。

此时此刻,彭爷爷掩饰不住喜悦之情,说道:“这可是西大荡第一次为我们长出了香喷喷的大米啊!”年底,几个村一合计,这西大荡的万亩水稻平均单产一千一百多斤,产量在全县拿下了头牌。小兴庄里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手里捧着金灿灿的稻谷激动地说:“我长了这把年纪,想也没想过,杂草不生的西大荡也能长出这么好的粮食。”

最后一次与彭爷爷上观景台,已是二十几年前的事了,那一次,彭爷爷不容我说话,他自己唱主角,布满皱纹的脸略显激动和感慨。他对我说,这些年,你在外面闯荡,村里变化可大了,不仅这西大荡在变,村里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变,他们已不再满足填饱肚子,而是开动脑筋,在这西大荡里刨出“金娃娃”。那一年春天,村里几位年轻人从山东购进几千斤浅水藕苗试种,结果每亩收入四千多元,是种粮食的五倍多。这则新闻很快轰动了全乡,不到几年时间,西大荡近万亩土地全部栽上了浅水藕,“小盆景”很快变成了“大花园”。我从观景台上举目望去,万亩浅水藕绿波荡漾,荷花飘香,大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之气势。

在这兴头之上,彭爷爷还告诉我他亲身参与的一件事,说他与村里人一起苦干一个冬春,在这方圆十多里的西大荡里开挖大小沟渠三百多条,使西大荡万亩浅水藕生产片内沟渠配套,道路平坦,得到省里和市里的肯定和赞赏,就连世界银行的“洋”专家也为之感动,他们为开发西大荡一次性投放开发贷款三百六十多万元,新建了二十四公里长的防渗渠,纵横交织在西大荡万亩浅水藕生产片内,形成一道风景秀丽的特色农业经济带。

回首件件往事,顿生几多感慨,观景台,让我见证了党的好政策如阳光雨露,使西大荡旧貌变新颜;观景台,让我与彭爷爷以及家乡这片热土有着忘不掉、扯不断的因果情缘,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勤劳朴实的家乡父老,用自己的双手和滴滴汗水点缀成美丽动人的画面,描绘出一幅幅富裕文明的幸福美景,更让我充满信心憧憬着家乡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