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3日

退役士兵带火“林下经济”

■ 融媒体记者 徐 强

 

“秸秆、牛粪不是垃圾,是咱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在涟城街道城东社区,退役军人、红窑镇金城村共青团书记刘云迪带着社区居民将一片曾经撂荒的杨树林改造成赤松茸种植试验田。不到一年时间,近20亩试验田亩产突破3000斤,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20万元,让150吨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一颗颗红褐色的菌伞也撑起了乡村振兴新的希望。

来到整齐的林地间,一垄垄菌床平行铺设,一簇簇赤松茸顶着红褐色的小脑袋破土而出,长势正旺,村民们正忙着采收。刘云迪一边热情洋溢地介绍丰收景象,一边耐心指导村民采收,手机里不时响起订购、预约参观和务工了解等咨询信息。“今年3月,首批赤松茸以每斤35元的价格直供南京、淮安商超,亩产突破3000斤,预计年销售额达120万元。”刘云迪介绍说。更难得的是,这种“林菌共生”模式能够实现多重效益:每季消耗农业废弃物150吨,减少碳排放约80吨;菌渣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6%;试验田吸纳15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2800元。

去年8月,刘云迪偶然在网上看到赤松茸种植的视频。“玉米芯、稻壳这些烧了污染环境,但都是赤松茸的好养料。”带着军人特有的较真劲儿,刘云迪自费跑到山东、河南考察,跟着菇农学秸秆分层发酵技术,把玉米芯碾碎成雪花状,与牛粪七层堆叠保温……回来后,刘云迪看中了涟城街道城东社区的一片废弃林地,采用“秸秆分层发酵”技术建起种植基地,经过3个月左右的商讨筹备,村民们被这个“泥腿子书记”的执着劲所打动,30余户村民协助收集了近200吨秸秆、100吨牛粪。经过40多天的发酵,当混合料散发出淡淡的酒糟香时,刘云迪知道,这场“变废为宝”的战役打赢了第一仗。“以前烧秸秆罚款,现在卖秸秆赚钱,菌田还给我们发工资!”村民马大爷高兴地说。

创新不止于此,刘云迪还将目光投向涟水另一项特色资源——芦笋秸秆。 作为全国芦笋种植大县,涟水每年产生近万吨芦笋秸秆,以往多被焚烧或填埋。4月初,刘云迪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开辟2亩试验田,将芦笋秸秆与玉米芯按3:1比例混合发酵,检测显示:混合基质持水性提升40%,菌丝密度增加23%,赤松茸氨基酸含量提高12%。“芦笋秸秆纤维素含量高,粉碎后持水性更好。若这项技术推广成功,全县芦笋秸秆利用率将提升至60%。”刘云迪算了一笔硬账:每年节省处理费用超50万元,还可为种植户新增秸秆销售收入20万元/千亩,为菌菇品质提升带来更多溢价空间。

小小赤松茸撑起“生态致富伞”。目前,刘云迪正积极筹备建设菌棒加工车间和电商直播间,并计划打造“林下经济+研学体验”综合体,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农业经济的无限潜力。阳光下,这位30岁的退伍兵望着冒出新菌丝的田垄,仿佛又回到守卫边疆的哨位——只不过这次,他守护的是绿水青山的致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