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23日
“千万工程”助力美丽乡村业兴民富
■ 融媒体记者 吴 晟
下雨天,路上汽车飞驰,不再有水花四溅;晴朗天,天蓝水清,不再灰蒙蒙一片。时下的条河村,白墙黛瓦,绿树掩映,越发古朴清新。在夏楼村金鸡坨乡村旅游示范区,一步一景,景随人移,金鸡坨敞开热情的双臂,喜迎八方游客……近年来,我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好统筹资金、土地流转、盘活三资、产业联盟、文旅融合等增收模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绿色发展的兴村富民之路。
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需求什么,就是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我县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群众期盼”为攻坚点、“群众满意”为落脚点,让“千万工程”在我县生根、开花、结果。前不久,记者到“老典型”条河村采访,在连排的果蔬园内,10多个村民正在采摘西红柿,他们笑眯眯地告诉记者,今年西红柿大丰收了,收入比去年稳中有升。该村是较早就把支部建在产业上的,大大增强了乡村的发展活力,形成以食用菌、果蔬园、西瓜园、马铃薯为产业的现代农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富裕了当地农民。
谁曾想,几年前,条河村还是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无名小村。“晴天灰、雨天泥,路难走、车难进”。落后现状制约着村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村里开展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异地重建了集中型社区,以旧换新,村民出不了多少钱,就能住进让城里人都羡慕的“乡村别墅”。村里还将乡村发展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品牌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同时,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引导他们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变,重现村美人和的喜人画面。
厚植发展“底气”,美化村民生活,一直是保滩街道周集村努力的方向。走进周集村,绿树成荫、空气清新、令人陶醉。近年来,周集村下决心走环保节约型道路,吸引在外事业有成的村民返乡创业,50余家企业落户周集工业集中区,吸纳千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发展制造业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不仅如此,周集村还进一步加速生态红利释放,想方设法把生态绿色变成“金山银山”,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和“五黑产业”,真正让产业跟上来、农民富起来。在废弃的林地上,一期投资2000多万元兴办的“童话森林”,开设6个子项目,满足不同旅客的游玩体验。在游乐园的基础上,又陆续开设乡村咖啡馆、音乐露营基地、民宿和花园餐厅等项目,还发展黑玉米、黑花生、黑豆、黑葡萄和黑鸡等“五黑产业”,让游客吃到一碗可口的农家土菜、喝上一杯飘香的咖啡,玩在诗意浪漫的童话森林、乐在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乡村消费的提升,有力带动了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老周说媒”、周集健康跑(村跑)等活动,让更多的游客打卡周集,爱上了村里迷人的烟火气。
如今,在我县农村,乡村旅游、产销帮扶、股份合作、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的经营路子越走越宽,越来越多的乡村主动加入创建美丽乡村行列中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扎实推进,去年底,由东胡集镇胡南村一群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创办的“胡努娃”(淮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对外营业,“胡努娃”电商联盟平台上百种东胡集及周边镇街的优质农产品在线上供消费者选购。“现在人人注重健康,我们用好产品对接市场,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致力打造更多消费者心中‘金牌’的好产品,避免中间商压价,实现耕者富、食者福的目标。”该公司董事长冯秉权对产业联盟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我县聚焦百姓富产业兴,全面用好公共空间治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统筹项目帮促等传统增收模式,积极探索领办实体、村企联建、抱团发展等新路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村集体领办的经营实体98家,持续优化基层治理,有序建设和美乡村,走出了一条具有涟水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县354个涉农村(社区)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近70万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记者手记: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这是“千万工程”的核心要义所在。我县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同时,结合涟水实际,以兴业为抓手,因地制宜,规划有据、建设有序,不搞“一刀切”,真正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求的热点问题,“全域秀美”的格局初步形成,实现“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有效转化,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全国百强县绘就一幅幅奋斗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