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07日
撑起“千家檐” 点亮“长明灯”
■ 融媒体记者 徐 强
临时遇困人员、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当命运的寒风悄然而至,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用心呵护,也总会有一盏明灯在暗处倔强地点亮前行的路。
“心涟心、更温暖”。2月20日,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在县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正式成立。之后的近一个月时间里,中心窗口办件量达到290人次,初步形成“基本生活有保障、急难愁盼有指望、公共服务有优待、社会融入有温度”“心涟心、更温暖”的救助服务格局,困难群众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政策织网,57项职能汇成“避风港”。一直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兜底线、救急难、保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全力推动社会救助政策扩围、服务提效、机制创新,让众多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实实在在的温暖。
“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正式启用,是涟水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回应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县委副书记、县长朱永兴表示。依托“苏服办”总门户打造涟水社会救助服务平台,对救助服务事项进行集成办理;及时向相关职能单位推送、共享困难对象信息,指导督促各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联动救助,形成救助帮扶工作“大合力”;对家庭确实困难、现有政策无法覆盖的特殊困难情况,牵头组织相关职能单位进行集体研究、会商会办,制定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整合21个部门的57项救助职能,汇成全县社会救助工作“避风港”,打破数据壁垒、重构服务流程,真正实现“一门受理、一窗通办、一次办结”,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精准、有力的救助服务。
翻开藏在中心来电来访救助登记表上——“姜某老婆重病申请低收入家庭。”“朱某患病多年,单身无业申请办理低保户。”“孙某肺癌自费70多万元申请救助。”……这些真正鲜活的叙事似一根根丝线交织成的守护网,承载着无数困境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精准滴灌,破解困局于微末之间。春寒料峭时节,58岁的大东镇居民钱某牵着两个智障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来到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办事窗口前。
这个被命运反复捶打的家庭犹如风中残烛:智力障碍的妻子因“黑户”身份游离在保障体系之外,25岁长子因严重精神障碍几度流落街头,10岁幼子同样深陷精神疾病泥沼,唯有13岁女儿尚能在校园寻找希望曙光。面对这户“特殊困难叠加户”,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即刻启动“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机制,以专业的目光梳理政策脉络,用暖心的服务串联救助断点,在残障评定、户籍补登、医疗救助、教育保障等多条战线同步发力,为这个在黑暗中徘徊多年的家庭,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政策屏障。
推进供需智配,提供精准救助。结合群众需求清单和救助服务清单,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通过即将完善的信息平台线上分析比对,实现救助对象需求与救助项目、志愿服务等有效对接和高效智配,实现“一站式”申请受理、救助“一件事”多部门联办;建立落实救助服务闭环管理与跟踪评价机制,定期进行信息交互和数据更新、推送,及时共享困难对象相关信息,持续跟进困难对象的需求满足和家庭经济变化情况,调整资源匹配措施,实现救前查询、对象推送、救后反馈的闭环服务新格局,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救助效率,为全县困难群众编织了一张更加紧密、更加温暖的民生保障网,也让爱与希望在每一个需要的角落生根发芽。
“涟水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成立,只是我县社会救助服务工作的一个新起点。我们将以群众办事更高效、更便利为导向,扎实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困难群众提供全面、高效、精准、温暖的救助服务。”县政协副主席、县民政局局长张静说。
灯火长明,照亮希望曲折蜿蜒处。“孩子治病的债还没有还清,他爸爸又突然‘走’了,现在孙儿瘫在床上连声‘奶奶’都喊不出……”3月10日,朱码街道居民颜某攥着一沓泛黄的缴费单来到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向工作人员倾诉了其大儿子一家面临的沉重困境。
这个曾经欢声笑语的家,在3年前被血管炎的确诊书劈成了两半。花季少年从校园辗转到病床,数不清的住院清单像枯叶般积满抽屉,三十余万元的借款压弯了全家人的脊梁,换来的却是逐渐僵直的四肢和涣散的眼神。2024年深秋,上海医院的走廊里,颜某拿着孙子新开的处方单转身时,大儿子轰然倒地的闷响惊碎了凌晨3点的寂静,二十余万元抢救费最终没能换回鲜活的生命,只留下离婚5年的前儿媳默默搬回老宅,日夜给瘫痪少年翻身擦洗换尿布。
“若符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申请条件,可按程序申请护理补贴,以缓解家庭照料的经济压力。”面对颜某家庭的求助,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迅速响应,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安抚颜某的情绪,并详细记录其家庭情况和诉求,依据相关政策法规,耐心为其解答疑问,协助了解评残流程,梳理出可能符合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红十字会的人道主义关怀等。经初步调查,2023年以来颜某家庭已享受过医疗救助相关政策,但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仍帮助其申请了困难家庭临时救助。
春风化雨润民生。“救助工作没有尽头,即便已享受多项救助,仍要为其寻找新的救助机会。”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负责人沈晓花说。该中心将继续秉持初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更多困难群众筑牢生活保障防线。
暮色渐深,苏北小城,千家万户的窗台渐渐透出暖光,那些录入系统的困境家庭,党和政府的温暖正沿着政策经纬线送到每一户困难家庭。当民生温度渗透进每个命运褶皱,当“兜住底”的承诺化作低保金入账的提示音,当星光落在沉睡的居民楼上,总有些看不见的手在托举生命的尊严,像春泥默默托着草芽,像晨露悄然爬上麦穗,民生保障的温度就在这静默的循环中生长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