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4月03日

涟城街道:聚焦“四字”要诀 提升文明实践水平

■ 通讯员 刘岳文

 

本报讯 近年来,涟城街道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工作思路,突出做好“强、活、实、新”四字文章,不断在健全组织体系、统筹整合资源、提升服务项目、拓展实践阵地等方面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迈上新台阶、打开新局面。

突出“强”字,健全组织体系夯基础。一是强化统筹抓推进。通过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现场推进会、专题会、调度会、交流会,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压实各级工作责任。二是强化示范提品质。推动文明实践“五有”标准向“五好”目标升级,打造“流动实践站”“涟小宣”等工作品牌,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三是强化评比促提升。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指标,制定阶段性的评估标准,对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定期进行评比,推动争先创优。

突出“活”字,整合多方资源增效能。一是盘活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老村委会、老村小、历史建筑等闲置场地,因地制宜,改造升级为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实现设施利用最大化、最优化。二是挖掘潜在资源。通过常态化组织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用好用活百姓舞台、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阵地,发挥其最大服务效益。三是整合优势资源。着眼上下联通贯通,建立完善优质资源承接体系,形成街道主导、村级实践站落实、资源融入的工作模式。建立结对共建工作机制,组织乡村振兴帮扶单位与联系村(社区)结对,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确保优质资源进一步下沉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

突出“实”字,提升服务项目塑品牌。一是推动线上平台规范志愿服务。扩大志愿服务队伍,丰富志愿服务形式,拓展志愿服务内涵,做到哪里有需要,志愿者便出现在哪里,实现志愿者服务时长、项目规范化管理。二是秉承为民理念延伸实践触角。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进”小区,通过社区+物业+党员+服务的“3+1”模式,着力打造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三是围绕经济发展解决民生实事。常态开展“我们的节日”“普法进小区”“清洁涟城”等志愿服务活动,平均每年全街道上下组织活动200余场次,发动党员、志愿者近万人参与,办成民生实事千余件。

突出“新”字,优化功能布局拓阵地。一是共建共享助力文明实践新动能。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统揽,打破行业壁垒,整合多方资源,以阵地共享、队伍共育、活动共联的方式,积极打造群众休息休闲的服务型文明实践站点。二是拓展空间搭建文明实践新载体。通过在城区主干道旁建休闲小广场、搭建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志愿者之家等惠民阵地,构建辐射面强的文明实践服务圈。三是多维整合服务各类群众新需求。提升文明实践阵地的使用效能,为广大群众解决“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现实问题,极大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以“小”起点促进文明实践“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