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05日
科技赋能“闹”春耕
■ 融媒体记者 吴 晟
眼下,在涟水大地广阔的田野上,一幅繁忙火热的春耕美景画正徐徐展开:远在县城的县农技专家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土壤滋养情况;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无人机正携带着麦苗的“营养液”,为返青的麦苗输足营养;保滩街道的玻璃温室草莓大棚变身研学课堂,游客体验摘草莓……2025年的春耕春种,以科技赋能为抓手、用生态优先作底色、强产业融合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实践,谱写一曲科技赋能“闹”春耕的华美乐章。
智慧农业“唱主角”,春耕跑出加速度。在朱码镇万亩优质商品粮基地,种粮大户吴兰田打开“涟水智慧农业云平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田块温度、湿度、肥力数据。“以前春耕靠老经验老办法,现在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无人机还能实时监测作物长势,为精准施肥提供数据支持,一切靠实测数据说话!”他指着不远处正在施肥的无人植保机介绍,通常一架无人机一天可以完成300亩农田的植保作业,而人工喷洒一个小时只能处理1~2亩地,一天下来大概8~10亩,而且无人机精准度高,很难出现重喷和漏喷现象,大大地提升喷洒效果。
与相对平静的高科技种植商品粮相比,红窑镇万亩芦笋产业园却是热闹无比。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每个大棚内,绿油油的芦笋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进行施肥、浇水等作业。春竺芦笋产业园负责人郑标高兴地说:“毫不夸张地讲,科技赋能为我们芦笋产业注入新动力,真正实现了‘一棵芦笋富一方’,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今年园区的芦笋引进了先进种植技术,采用了双层棚种植技术,温度、日照得到了保证,预计产量和效益将比去年有大幅提升。”几年来,红窑镇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合作,不断引进、培育适合当地环境的优质芦笋品种。2021年涟水县春竺芦笋园建成了全省首个芦笋电气化种植示范基地,大棚年产值至少增加10余万元。与此同时,为保证大面积采摘下来的芦笋不因及时卖掉而造成损失,当地建成了小型移动冷库,实施芦笋冷藏保鲜技术,可以减少20%至30%的田头损耗,带动周边2000多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为29个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0万元,形成了“双赢互动”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我县因地制宜,以红窑镇为中心,不断拓展芦笋种植“版图”,带动五港、唐集、梁岔、黄营等镇发展芦笋种植,形成10个超千亩连片种植基地,面积2万多亩,年产5万吨、产值10亿元的芦笋产业带,“涟水芦笋”已创成地理标志商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如今,涟水县已拥有国内最大的设施芦笋种植基地,产量占全国的三成。
“农业+”业态融合,延伸价值链。涟水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0%以上,通过电商平台,涟水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涟水大米”“涟水芦笋”等地理标志产品更是畅销全国。我县还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像保滩周集村成了网红打卡点、红窑金鸡坨生态特色农庄、五港蔡工村“三红”特色产业,四季不断的农旅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春耕时节,满目生机的农田里不仅有农忙景象,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更足更强。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巨大转变,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经营模式改变,我县全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增值体系,正富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去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00亿元,农旅融合带动就业2.3万人。
记者手记:在科技赋能下,我县春耕生产热气腾腾,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智慧农业风头强势,具有涟水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我县正以崭新的姿态决胜“十四五”收官战,谱写一曲壮丽的乡村振兴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