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05日
南门大桥的时代年轮
■ 融媒体记者 左达超
编者按:流水悠悠,刻录千年光阴;桥梁巍峨,承载一城文脉。在青石斑驳的纹理间,我们触摸时光的温度,聆听桥头巷陌间的传奇。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融媒体中心倾情推出“‘桥’见涟水”系列报道,以桥为眼观古今,以水为脉话春秋,让每道桥影都成为立体的城市注脚,让每片涟漪都化作灵动的文化请柬。
暮色中的南门大桥车流如织,桥身倒映在黄河故道清澈的水面上,荡漾出层层涟漪。这座于1966年3月建成通车的大桥,连接起江苏省淮安市的两个县区——涟水县和淮安区,不仅结束了两岸靠乘船摆渡的历史,更默默见证着两地蓬勃的发展。
“没有南门大桥前,我们过河得花5分钱渡船费。”当地一位老人回忆,有一次他和同伴要过河,仗着自己年轻,与摆渡工打趣:“我把自行车放船上,自己游过去,你少收我3分钱,如何?”船老大也爽快回应:“你若真游过去,我分文不收!”老人说,在他的儿时记忆里,绵延数百里的黄河故道上只有淮阴的王营附近有座桥,“涟水人想要过河去淮安区,要么得绕行很远,要么只能依靠摆渡人的小船,乃至简陋的木桶等水上工具过河。”
时至今日,涟水很多老人都还记得大桥兴建消息传来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大桥开工后,百姓们纷纷结伴在两岸观望,比划着建设大桥的工人钻探、打桩、浇灌桥墩的场景,对即将建成通车的大桥充满期待。
通车当天,两岸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赶来见证这一幸福时刻。世代摆渡的戴三爷让儿子推着车来看大桥,“儿子,大桥通了,我们再也不用撑船了!”在儿子的搀扶下,戴三爷蹲在桥中间,手摸着水泥桥面,哽咽着对儿子说。那一天,小伙子们在桥上跨步丈量大桥的长宽;姑娘们站在桥栏边,探头俯瞰桥下墩实的桥墩;老人们则颤颤巍巍地走着看着,搂着桥栏杆细细抚摸,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退休教师刘承来说,南门大桥改变了他的人生,“我能进入当年省内一流的学校——涟水中学读书,与一群有理想、肯学习的同学一起学习、生活,并与大家结下一辈子的友谊,是我此生最大的幸运。”刘承说,大桥建成后,在淮安区工作的他晚上想和同事们去涟水剧场看戏,开锣前十分钟从学校出发就能准时到达剧场。“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在涟水县城买房开店,乡亲们自家种的蔬菜,一个小时就能运到涟水的农贸市场里销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桥也经历了扩建改造,桥面由原来的8米扩宽到16米,并由“黄河大桥”正式更名为“南门大桥”。
对于宋集人来说,通过此桥,他们可以前往南门小学幼儿园、九年一贯制淮浦学校、四星级高中郑梁梅高级中学、炎黄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学习,享受教育强县涟水的优质教育资源;到涟水县中医院,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感受中医的独特疗效;游览国家4A级五岛湖旅游区,欣赏其融合人文自然、历史文化、名人文化、佛禅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景观,感受“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独特神韵。
一桥飞架,南北变通途。南门大桥为两岸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促进着两地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它像一轴展开的时光卷轴,让黄河故道的桨声与涟水开发区的机械轰鸣在霓虹中交响,见证着这座安东小城,以奔腾不息的姿态奋力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