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20日

漫漫求学路(2)

■ 羊子林

我从初小开始,就养成了课堂专心听讲的好习惯,脑子也好,记忆力超强,因此小学阶段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除了语文和算术以外,学校从来没有开设过体育、音乐、图画(美术)等其他课程,因此我的音乐和美朮基础很差,几乎没有入门。这位老师的毛笔字写得很好,他倒是给我们开了书法课,不仅让我们练习大楷,还让我们练习小楷,因此我的毛笔字还说得过去。

我家附近没有高级小学(简称“高小”),四年级毕业以后,要想继续深造,必须到离家十里开外的集镇去上学,而且没有寄宿条件。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即使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我父亲与老师商量,让我留级并得到老师同意,他们的理由是:与班上其他同学比较,我的年龄最小,让我多念一个三年级,学习会更加扎实,而且年龄大一点再到集镇上高小,每天上学来回要走20多里路,身体也能吃得消。实际上,这位老师不希望我很快初小毕业是因为老师家在外地,一个单身汉无法单独起伙,村里只好指定十几户学生家长,轮流让老师到家里吃饭,在我的记忆中,老师每月要到我家吃两天饭。每逢老师到我家吃饭,父母都像过节一样,尽量做点好的饭菜恭恭敬敬地招待老师,老师很愿意轮到我家吃饭,因此父亲提出让我留级,正中老师意愿。尽管我哭着喊着不愿意留级,但是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因此,我上了两个三年级。

到了四年级下学期,也就是1956年上半年,乡政府为了解决高小紧缺问题,决定将我们村附近的王圩初级小学升格为六年制小学,并从秋季开始招收五年级新生;为了纪念在朝鲜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张道树烈士,升格后的王圩初级小学改名为道树小学,距离我家六七里地。1956 年夏天我从皂角村初小毕业,经过简单的升学考试,同年9月我便成为道树小学第一批五年级学生。施老师送走我们这批四年级学生以后,他也返回故乡教书了。道树小学的教育设施也很简陋,五年级只能招收一个班,计划招收55人,因为周边初小比较多,结果招60多人,教室显得特别拥挤。乡政府为这个班请来两位老师,一位教语文,另一位教算术。两位老师都姓蒋,据说他们是叔侄关系,年纪大的名叫蒋保禄,教我们语文,年轻的蒋老师名字已记不清了,他教我们算术。与上初小一样,高小也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课,不同的是书法课没有了。说实在的,高小两年本应学到更多知识,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很差,教学质量低下,除了那点课本知识以外,确实没有学到更多东西,结果小学毕业,60多名学生报考初中,包括本人在内,只有3人被中学录取,没有被录取的学生只能回家务农。

高小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每天上学要走好多路:早饭后去上学,要步行六七里,中午放学回家吃午饭,吃了午饭马上又要赶回学校去上课,来回要走十三四里,晚上放学回家又要步行六七里,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四个小时。农村的孩子上学是很辛苦的,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风雪交加,都要按时上学,风雨无阻,风雪无阻。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脸蛋、耳朵垂、脚后跟等部位都生了冻疮,那种既疼痛、又搔痒的滋味真难受!然而当年我也并没觉得太苦,因为大家都一样,冬天衣服都很单薄,都没有棉鞋、棉帽子,也都没有袜子、手套;左邻右舍四五个小朋友一起上学,路上有说有笑,甚至打打闹闹,每天乐乐呵呵的。现在回想起来,对于少年时代的我来说,多受点苦可以锤炼自己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