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20日
涟水方言家用器物用语辑考(七)
■ 万洪勇
毛主席语录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其中有两条提到洒扫之事。其一曰:“中国有句古话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黎明者,天刚亮也。古人告诉我们,在天刚亮的时候,就要起来打扫。”其二曰:“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可见打扫庭院实属居家“早读课”,其过程涉及三个关键词,即“扫”“扫帚”“畚箕”,若探究起来,这里所涉及的学问还不少呢。
“扫帚”是通用语,指的是扫地的工具,涟水话与之对应的名称有“条把”“邵把”和“邵树”。“条把”“邵把”可加发轻声的名词词尾“子”,“邵树”的“树”发的也是轻声。涟水的“条把”“邵把”指的是用把苗子扎成的短小扫帚,“把苗子”指的是高粱杪,“杪”指树枝的细梢,音同“秒”,“把苗子”的“苗”似由“杪”音转而来。“邵树”指的是用小竹子细梢扎成的安有较长竹柄的大扫帚。打扫场院通常用“邵树”,因其帚头宽、帚柄长,用起来效率高,而打扫室内则通常用“条把”,因其把头窄、把柄短,便于清扫如床肚、桌肚等处的狭小空间和边边角角。使用“条把”缺点是人要低头弯腰,不像使用“邵树”那样肢体舒展, “条把”“邵树” 功能互补、各得奇妙。
经打扫而汇集的尘土污物,通用语叫垃圾,涟水话叫“龌龊”,造语很是文雅。用来装运龌龊的器具,通用语叫畚箕,涟水话叫“奋箕”“扒奋箕”“扒簸箕”。小时候不喜欢“奋箕”这个词汇,以为“奋”是“粪”——明明装的是龌龊,粪从何来?小伙伴们好像也都是这么以为的,会将积极分子一词故意说成“积极粪箕”,用以讽刺嘲笑那些上进心强的同学。却不知“奋箕”就是“畚箕”,“畚”与“本”同音,“奋” 应该是“畚”的轻唇音式发音。涟水本地的畚箕通常用芦苇篾片或柳条编制。柳条编制的较为坚固、承重、耐用,常用作扒运泥土、谷物之类的较为重实之物。也有木制的专门用作扒运泥土的土畚箕,那就更笨实耐用了。考虑到本地畚箕的制作材料,扒畚箕的“扒”,其本字也许应该是“笆斗”“篱笆”的“笆”。
那么,涟水话“邵树”“条把”中的“邵”和“条”又本于何字呢?这要从“扫”字说起了。扫是多音字,作为动词,发第三声,与“嫂”同音;当它与“帚”“把”构成名词的时候,声调变为第四声,与涟水话里的“邵”同音,也就是说,“邵”的本字是发第四声的“扫”。
扫的繁体字是“掃”,而“掃”最初是土字旁。许慎《说文解字》解道:埽,棄(弃)也;从土从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进一步指明,埽从土帚,会意,帚亦声也。也就是说,“扫”这个字是会意兼形声,以帚除土,意谓舍弃、去除,字音在帚,可见“扫”与“帚”本为同音。简化字“扫”的偏旁“彐”是“帚”的省形,依然代表“帚”。会意、省形都没问题,那个“帚亦声”就有点麻烦了,现如今“扫”与“帚”在字音上一点都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呢。这暂且放下,来看看“帚”字又有什么来历。
《说文解字》说:帚,所以粪也,从又持巾扫冂内。偏旁“又”含义是手,变形为“彐”;偏旁 “冂”含义是阶。段玉裁解释说,“粪”是扫除,“所以粪”意谓用以扫除的器物,即扫帚,而这种用于清扫屋内的扫帚是用萑芀、黍穰之类制作的。芀,古同“苕”,指苇的花穗,有tiáo和sháo两个读音,刚好可以对应“条把”的“条”、“邵树”的“邵”,而黍穰的“黍”则可以对应“邵树”的“树”。从古人的“帚”字解中还可以知晓,“粪”原来并非指粪便,而是打扫之意,扫除和粪除是同义词。“粪”由扫除污物的动词引申出含义为污秽、不堪的形容词,最后才引申出含义为粪便之粪的名词。所谓粪土之墙、视若粪土,其中之粪都不作粪便解。“粪”是会意字,早期的字形是双手推着装有污物的斗子,这样的斗子不就可以视为畚箕吗?却原来,即便把畚箕当作粪箕也无伤大雅呢。
其实,作为指称扫帚的名词,“彗”字更显“高”端,简直可以高到天上去,那种形状像扫帚的天体不是被古人命名为彗星吗?《说文解字》说彗是指扫竹。扫竹就是用竹梢子做的扫帚。“彗”字是象形兼会意,上部是两个象形的扫帚,下部是表示手的偏旁“彐”,合起来会意手执扫帚。这个字象形的扫帚是竹枝的形状。“彗”涉及打扫,也就涉及礼仪,因而产生了“拥彗先驱”之类的古老、典雅的语汇。“彗”不但能生雅言,还能够出“智慧”,智慧的“慧”是个创意很妙的会意兼形声字,心头加彗,不让心智受尘埃的障蔽,自然心如明镜、冰雪聪明。就是冰雪的“雪”也颇受“彗”字之“惠”呢,雪的繁体字上方是雨字,下方正是彗字。“昭雪”“雪耻”,“彗”字与有功焉。
“彗”有两个异体字“篲”和“蔧”。“篲”可以指一种常用以制扫帚的细竹子。“蔧”可以指一种草类植物,名字非常霸气,叫“王蔧”,也叫“王帚”,与植物黎相似,其树可以用来制作扫帚,学名叫地肤,就是我们涟水人所说的植物“邵树头”。 “邵树头”高矮适中,树冠形状美观,是很有乡土特色的景观植物,人们会用其整株做“邵树”。另外,“邵树头”的嫩叶可以作蔬菜食用。在地肤的名称上,古人将“彗”和“帚”平等相待,让其平分秋色,各占半壁江山。
共同语和方言里,扫帚还有“笤帚”“苕帚”“笤秫”“笤榋”等名称,通过观其形、考其音、究其义、推其理,不难发现,它们都同出一源,各各带着传承的印记和具有个性的鲜活标识。
回想昔日时光,在乡村的市镇上,在炎热的夏季里,人们勤于晨扫,也乐于夕扫。傍晚时分,光线还很好的时候,各家就纷纷洒扫门前场地,既降尘又降温,然后抬出大桌搬出板凳,摆好碗筷端出饭盆,热闹闹火朴朴开始吃晚饭,街道两侧的饭桌连成两条长龙,真有千里搭凉棚的阵势,那种烟火气不可再现,只可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