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20日
根治传染病 造福百万民(中)
麻风一去不复返
麻风病,俗称“鸡爪风”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及畸残,常见畸残表现包括脱眉、面瘫、鞍鼻、狮面状面容、眼手足的畸残等,往往给人以恐惧的感觉。
麻风病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也有发病,人们对此病厌恶恐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麻风病防治工作列入防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相继采取查、收、治、管、研等综合防治措施。
1958年,涟水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麻风病进行综合调查,共查出159例麻风病患者。
1961年8月,县卫生局和县卫生防疫站对各公社卫生院兼职麻防医生进行培训,对全县分散在家的现症病人送药上门进行治疗。该年度,全县共治疗麻风病患者134名。
疫情就是敌情,为有效控制麻风病疫情,消除群众恐惧心理,1965年5月,根据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转省卫生厅、民政厅、财政厅关于建立麻风村计划的报告》【苏卫发(1954)1088号】文件要求,我县迅速建立麻风村(即麻风病防治院),将麻风病患者相对隔离、集中收治,实行封闭式管理。麻风病防治院设在高沟镇张圩村,首期征地50亩,当年建成平房85间,设立床位100张,首批收治病人60名。调配职工43人,其中业务人员26人,内有2名专职麻风病防治医生,同时装备急需的医疗器械,如显微镜、X光机、万能手术床、九头无影灯、全套手术包、激光机等,保证麻风病治疗器械应有尽有。随着病人的增多,1973年,又征地193亩,新建房屋182间,建筑面积2926平方米。至此病床增加到300张。
1980年后,随着大批麻风病人治愈出院,床位开始相继空置。截至1985年底,涟水麻风病防治院累计治愈麻风病278例。该年,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批转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调整改革的报告的通知》【苏政发1983(97)号】精神,我县将已临床治愈麻风病人全部安排出院,回家观察。1987年5月,我县将无家可归的年老麻风病人及5名现症病人转淮阴市麻风病防治院住院治疗。1988年9月,涟水县麻风病防治院改称涟水县皮肤病防治所并迁址县城,内设麻风病专科门诊,不再设床位收治病人。
1992年,经调查,全县麻风病累计治愈314人、现症死亡123人。现症麻风病分布范围缩小至11个乡镇、13个村、13个村民小组。
1995年12月,省卫生厅组织9名专家对涟水基本消灭麻风病工作进行验收,评审组通过对唐集、五港、黄营、徐集、牌坊、红窑等6个乡镇及所属6个村进行走访调查,确认涟水县达到省基本消灭麻风达标验收。1996年,全县普遍开展一次麻风病线索调查,共调查98021人,发现疑似麻风病人3例,及时入案管理。
截至1997年,我县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532例,其中治愈患者321例、现症死亡175例、其它原因及失访36例。当年全县共新发现麻风病现症患者3例,尚有监测期病人197例,全县麻风病患病率已经连续多年控制在0.01/千人以下。1998年3月,国家卫生部组织专家对我县消灭麻风病工作进行评审,经专家组织现场走访调查,确认我县通过国家基本消灭麻风病考核验收。1999年以后,我县继续强化麻风病防治工作,持续落实麻风病患者规则治疗、麻风病线索调查、疫点普查等措施,麻风病患病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麻风病防治成果得以巩固和提高。
经过30年努力,涟水人民终于送走麻风病这个瘟神,迎来了新的生活。
(钱承贵、周士昌供稿)
清除新生儿破伤风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民国时期,在涟水乡村多有发现,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破伤风的病因是用未消毒的剪刀来剪断脐带,结扎脐带,以及医生的手或者是包脐带的棉花纱布没有进行严格消毒,导致破伤风杆菌经脐部进入婴儿体内的淋巴细胞,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儿会出现牙关紧闭和全身强直性肌肉痉挛等症状。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多发生在出生4-7天,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患儿死亡。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广新法接生,严格接生器械高压消毒,新生儿破伤风逐步得到控制。2005年,涟水县新生儿破伤风报告发病3例,之后再无新病例的报告。
2012年,经确认涟水县达到《国家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标准》。
(钱承贵、周士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