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10月18日

涟水有个陈大奶(下)

■ 徐贞中

据悉,当年前进大队党支部在抓思想教育的同时,还采取了一些促进干部参加劳动的措施,解决影响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实际问题,以保证既参加劳动,又做好工作。具体做法是,分管一项工作,固定一个点。1968年,党支部听取了群众的意见,每个大队干部都明确分了工,分管一项工作,固定在一个生产队劳动。对于大队面上的工作,采取定期“碰头”,互通情况等措施加以解决。其次是,减少会议,提高会议质量。对于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就不开,能够在会外解决的问题,就不拿到会上去讨论。在时间安排上,一般会议就放在晚上或雨天开;有些会非在白天开不可的,事先则要作好准备,开短会。再次就是说要落实党的政策,合理补贴工分。1970年,全大队干部的劳动日大幅度增加,干部补贴工分只占社员总工分的1%;1971年,干部补贴工分又下降到社员总工分的0.7%。1971年秋收秋种,在一周时间内要完成5项比较大的任务,由于他们安排合理,不但工作完成得好,而且在陈春玉的带领下,大队的主要干部也都坚持参加了劳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前进大队的干部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后,给该村革命和生产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前进大队的干部以劳动者的姿态和社员同呼吸、共命运,扎根于群众之中,坚持和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增强了革命团结。这个大队的社员群众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夺取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这个大队的土地原来是“春天白茫茫,秋天水汪汪”的盐碱地。为了改变低产落后的面貌,广大人民群众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进行耕作制度的革命,把一年一熟的旱谷,改为稻麦轮作的两熟田。

1971年,为了完成大面积旱改水任务,陈春玉带大、小队干部和广大社员群众一道起早摸黑,风餐露宿,风里来雨里去,整整在水利工地干了80多天。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夺取了水稻的大丰收。他们试种的双季稻,亩产达到1039斤,粮食产量比1969年增产一成以上,连续两年超过《纲要》规定的指标。

廉洁自律不忘本

廉洁自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受到百姓的崇敬和爱戴,他们的事迹震撼人心,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颂。陈玉春曾任江苏省革委会委员、涟水县革委会副主任,虽然地位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始终没有变,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农村工作之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1971年冬天,公社党委拨给73岁的县革委会副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春玉300斤煤炭烤火,她激动地说:“感谢党的关心、同志们的照顾,现在生产这样忙,我不能坐在家里烤火。”于是她就把煤炭全部送到集体的砖窑厂去了。在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每逢上拨下来的生活救济粮等物品食品,她首先考虑的是那些需要帮助的社员群众,从不以权谋。社员群众称赞她是人民的好干部,时时处处都为集体和群众着想。

雨润无声,廉洁家风。陈春玉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孩子们立志报国成大业,廉洁修身,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在她的培养教育下,她的孙女、孙女婿,孙子、孙媳妇等都先后参加了工作,成为优秀的农村干部或机关、企业的负责人。

和睦邻里友乡亲

陈春玉年轻时,邻村有位村妇陈氏,是位年近70的孤寡老人,独自一人生活,其家庭住房十分简陋,常年住在冬天无暖,夏天没凉,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对这位孤独老人,陈春玉总是从心底里腾起怜悯之心。农忙时帮她耕田耙地、挑水打柴、洗衣做饭。有一天,正逢下大雨,这位老人生病了,捂着胸口哭泣着连连叫疼。得知情况后,陈春玉不由分说,就自己出钱雇人用小推车把老人送到医院,问医煎药。在她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的病情也得以好转。陈春玉常对儿女们说:“助人为乐是人的本德,一人有难大家帮,让整个整个社会充满爱。”

陈春玉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孩子,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不断成长进步,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1981年5月,陈春玉任涟水县政协副主席,1984年6月离休,1992年2月去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