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06日

回忆孙燮华同志(下)

■ 钱承贵

 

风雨过后是阳光。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江苏省委发文给他平反落实了政策。此后,孙燮华同志先后任淮阴地区副专员、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等职务。这期间我曾几次到淮阴去看望他,经常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到有涟水人找他反映问题,他都热情接待,给有关部门写信要求帮助解决问题。他离休后,我也经常去登门看望,其中有两次印象较深。一次,他对儿子说:老钱和我一起工作过,和我是老同志,你们不能以年龄相仿就和他称兄道弟。另一次他对我说:“你今天在这里吃午饭,我请尚云同志陪你。”尚云我不认识,但从平时的法院布告中,我知道他是淮阴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吃一顿饭不仅麻烦他全家,还要请这样的大干部来作陪,真的不好意思,遂推辞告别。他每次来涟水做客总要通知我到场小叙,相谈甚欢。我也曾邀请他到我的寒舍做客。当他诗集出版,让我帮助代销,我也很快完成任务。1999年,他不幸病逝,享年83岁,我立即前往淮阴吊唁。在灵堂里,我凝视他的遗像,真是百感交集:我失去了一位老首长、老同志、老朋友,想到他一生命运多舛、跌宕起伏,但即便处在逆境之中,也是初心不改,没有埋怨过党组织,相信能搞清楚问题,他这种忠贞不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学习的。

孙燮华同志1957年2月从省农林厅副厅长任上调任涟水县委书记,至1964年10月因“高沟事件”被停职检查,前后近8年时间,在他主政涟水期间,做了哪些留在人们记忆之中的业绩,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呢?

回顾历史,自明弘治八年(1495)黄河侵泗夺淮后,淮河下游水道被淤成地上悬河,沂沭归海之道尽遭淤阻,涟水成了众水汇围泽国,长期处于御洪无屏障、排涝无系统、挡潮无设施、抗旱无良策的状况。每年汛期,洪水横行,水灾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他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的沟沟坎坎了如指掌,深知要使涟水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根治水患,兴修水利,重整山河,使洪水按照人的意志,归河入海,造福人民。1957年上任伊始,他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面布局,统一规划,动员全县百万人民打响扒河治水的人民战争,成就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

其一,朱码水利枢纽工程。1957年9月开工,1958年5月竣工,集排涝、灌溉、发电、航运于一体,设计排涝面积192平方公里,行洪流量230秒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1600平方公里,年发电量276万度,通航标准船队10乘80吨。

其二,涟东、涟中、涟西、淮涟四大灌区骨干工程基本建成,全县形成具有防洪、排涝、灌溉、降渍四大功能的水利系统。

涟东灌区:包括1957年冬开工,1958年建成的涟东灌溉总渠,西起涟城大关,东至南集下营,全长24公里,设有涟东节制闸(即北门大闸)。与此同时开工的,还有涟东三干渠,全长24.8公里;涟东四干渠、全长8.9公里;涟东五干渠全长25.7公里;涟东六干渠全长33.98公里;涟东总干渠南二支渠全长11.43公里。灌溉范围包括牌坊、徐集、南集、南禄、黄营、北集、石湖、城东林场、朱陈苗圃和小李集、方渡部分地区,耕地面积40.96万亩。

涟西灌区:1958年开工,1959年基本建成。包括涟西一干渠,在本县境内长26.2公里;涟西二干渠全长26.2公里。灌溉范围包括:蒋庵、陈师、河网、岔庙、灰墩、红窑、成集、义兴,以及朱码、高沟、梁岔部分地区,控制面积4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61万亩。

涟中灌区:1958年开工,1960年基本建成,在本县境内包括时码、东胡集、大东、五港、马棚农场,以及朱码、方渡部分地区,控制面积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7平方公里。

淮连灌区:淮阴及涟水共同组成的大灌区,全长21.47公里。灌溉范围包括余圩、成集、梁岔、麻垛、前进、杨口等全部或部分地区,控制面积296平方公里,耕地31万亩。

其三,建设高标准河网化样板工程。1958年9月,在东风公社王集附近,南至一支渠,北至四支渠,东至公兴河,西至鲍营大队27.2平方公里范围内,全县19个公社动员7万民工,其中包括未婚女青年和带着吃奶孩子的年轻母亲参加建设,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胜利竣工。实现干、支、斗、龙、毛和桥、涵、闸、槽、洞全面配套,达到是年江苏省委提出的“一年无雨保灌溉,日雨500毫米不成涝”的要求。河网化工程竣工后,江苏省委省政府负责人来涟水视察,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7个水利代表团前来参观,苏联、波兰水利专家前来考察。1959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创纪录的19.2万亩。

其四,建设“三百”工程。1958年提出在涟水南部沿古淮河一线保滩、涟城、徐集、南集、黄营、石湖建设“三百”工程,即百里果园、百里林带、百里鱼塘,把荒芜河滩变成绿色长廊。为加强领导,县成立古淮河绿化委员会。经多年不懈努力,截至2007年,计栽植果树1167公顷,开挖鱼塘693.34公顷,绿化林带1573公顷,“三百”工程雏形初步形成,沿线人民也从中受益。1958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年秋县城内人潮涌动,彩旗猎猎,县委组织全县社会主义青年突击队民工10000人,治理开挖县城内东西大坳,清理芦苇杂草,整治环境,堆筑夕照山(今称白鹭岛),建儿童乐园,恢复五岛公园,历时二个月,孙书记身先士卒,带头在工地上挖泥推车,为广大青年作出榜样。

其五,1958年规划的80米宽安东北路,为县城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要求能降落直升机,曾引起非议,现在看来是恰到好处的。同年规划的朱码至涟城的公交车,虽然运行时间不长,却首开了涟水公共交通之先河,进入21世纪公交车终于普及全县城乡,成为最广泛的交通工具。

孙燮华同志胸怀全局,心系人民,他的远见卓识,超前意识,深得全县人民敬佩,人们津津乐道他当年规划的水利布局,没有发生过“书记调动水利重弄”的现象,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成为涟水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今公已邈,但他的业绩仍然泽被涟水大地,荫庇后代子孙,他是一位有作为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