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15日
走近黄河
■ 魏 霞
小时候,黄河在歌声里;稍大些,黄河在文字里;后来,走近黄河,黄河住进了心里。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小时候在河坡放羊,望着家乡弯弯的小河,嘴里哼唱着这首《我的中国心》,想象似花丛中的蝴蝶,翩翩起舞:黄河水是黄色的吗?黄河有多宽多长呢?黄河像眼前的小河一样瘦弱、悄无声息吗?想来想去,脑子里仍是模糊一片。那时想,什么时候能目睹一下黄河的雄姿,该多好啊。
后来,又“遇见”了黄河。在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一篇名为《木兰诗》的课文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放声朗读着诗句,我仿佛看见了黄河日夜不停奔赴向海的磅礴气势,仿佛听到了黄河水汹涌澎湃的声音。在文字里,我再次放飞想象,想象黄河无与伦比的雄浑与壮美。可直到初中毕业,黄河仍旧只是在我魂牵梦绕的虚幻里。
黄河从歌曲和文字里走出来,是师范第一次春游——到郑州邙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25块钱的费用,对一个贫穷的农家学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咬咬牙,去了。只为了听说邙山在黄河边上——在黄河边,那不就能看到真真正正的黄河了吗?
从鹤壁到郑州,三百多里,大巴车摇晃得人昏昏欲睡。不知走了多久,也不知走了多远,突然,有人惊呼:“黄河!黄河!”原来车行驶到了郑州黄河大桥。一车青葱般的少男少女,没几个见过黄河的。随即,整个车厢里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站起来涌向车窗。远远望去,黄河犹如一条镶金裹玉的巨龙,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奔腾向前!
那次春游,因在黄河滩跑马场骑马,误听了马主人的报价,付不起骑马的费用,而被困跑马场不得脱身,老师赶到跑马场为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解围时,已超过了预计返回的时间了,终未近距离走近黄河。事后,我悔青了肠子。
之后的许多年里,坐车曾多次在郑州黄河大桥上经过,但总因这样那样的事情等着去办,均未下车走近黄河。
第一次走近黄河,是在今年暑假后去濮阳台前县的清水河乡支教,报到的第一天傍晚,我迫不及待地骑着借来的电动车出发了,不足十分钟就到了黄河大堤。
站在高高的黄河大堤上远眺,黄河像一位长途跋涉的旅者,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一路走来,也许是累了吧,在这里演奏的是一曲舒缓的牧歌,黄河水不急不躁缓缓地流淌着,河面广阔无垠,使人不由得想起李白的诗句“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继而心生心胸开阔之情。
沿着黄河大堤一路向北,行驶大约两公里的路程,看见了一座浮桥。在未见到真正的黄河浮桥前,我一直自以为是地认为,黄河浮桥就是家乡小河上的吊桥的放大版,人走在上面定会摇摇晃晃。现场一看,全然不是那回事儿。黄河浮桥桥面宽阔而牢固,来来往往的汽车行驶在浮桥上,浮桥纹丝不动。固定浮桥的浮漂,威武雄壮,浮漂身边哗啦啦的黄河浪,似乎在嘲笑我的孤陋寡闻。
桥头一位黄河保洁员告诉我,眼前的浮桥叫李清浮桥,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字呢,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个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李清照。保洁员不知道这座浮桥名字的由来,但他告诉我,这座浮桥,是直通山东菏泽的重要交通要道,过了浮桥,就是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李集乡……
站在黄河浮桥上,我轻轻地闭上眼睛,心和厚重的黄色一起澎湃,我仿佛看到一袭淡青色长衫的诗人御风而来,手握折扇,满腔豪迈,吟唱着“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大海不复回”,我还仿佛看见,身披红斗篷眉目间透着英气的美丽女子昭君,“一双泪滴黄河水,应得东流入汉家”。弹着琵琶,骑着白马,仪态端庄地向我走来……
走在浮桥上,我默念着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里既不是边塞,亦不是胡天。既没有大漠,也没有孤烟。但长河却在,落日亦圆。放眼西望,夕阳像个腌透了的咸鸭蛋黄,在河面上铺了一层金光,目之所及,绚烂无比。
走近您黄河,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您的辽阔、博大、执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朝更代迭,您从不为谁而驻足,我要像您一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