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7月26日

擦亮生态底色 实现绿色崛起

本报记者 姜 浩

夏日的慢城青山连绵、美得醉人,空气里处处都散发香甜气息;固城湖·水慢城荷塘翠绿、荷花依依,美不胜收……多年如一日对生态的坚守,使得高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成为许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这些年来,高淳始终以生态立区为主战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追求生态、经济、民生的互动并进。从10多年前生态与滞后发展并存,到如今,生态美丽与发展活力同步彰显,高淳区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印证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厚植生态环境绿色发展底色

 

历届高淳县(区)委、县(区)政府(2013年2月21日,高淳撤县设区)始终把生态作为高淳的最大特色。2004年开始,高淳提出并推动了“生态立县”战略的全面实施,制定了建设特色高淳五年行动纲要,从制度层面把坚持生态立县、打造生态特色、建设生态高淳的思路举措加以固化。2010年,高淳以高分通过国家环保部5大类22项指标的严格考核,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县。同年,高淳将“生态立县”确立为区域发展的首选战略。高淳县人大作出了关于推进高淳生态文明建设的决议,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全县人民的共同意志。2015年至今,该区不断赋予“生态立区”战略以新的目标内涵,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标杆区”的更高定位,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富民+文化”的系统路径,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使得高淳生态立区的路子越走越宽。值得一提是,该区坚持加强生态规划管控,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把全域划分为“70%生态涵养区、30%生态经济区”,先后编制了专项性规划40多个,建立落实主体功能区和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城乡建设、区域发展等“七规合一”和区镇(街)两级生态文明规划全覆盖。目前,高淳耕地红线区域面积保持在54万亩以上,全区畜禽禁养区609平方公里,工业不开发面积达到56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域占全区面积比例达30%。

 

探索打造绿色发展“高淳路径”

 

近年来,高淳关停了近70家“三高两低”企业,并将境内的红太阳、红宝丽等本土上市企业投资20多亿元的化工项目全部外迁,目前化工企业仅剩7家。同时,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凡是不通过环评的规划不予审批,凡是不符合环评的项目不得实施,凡是排放含氮、磷等污染物的项目一律不批,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环评否决产业项目150多个。

在做好“黑色GDP”减法的同时做好“绿色GDP”的加法,高淳积极构建以“生态+”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生态+旅游”经济圈。精心布局东部“山慢城”、中部“文慢城”、西部“水慢城”主题板块,慢城小镇成为省旅游风情小镇,固城湖螃蟹节成为“全国十大节庆”和国家级示范性渔业文化节庆。培育“生态+农业”新业态。做足“水文章”,建成全国最大的螃蟹交易市场、国内第一家河蟹研究所;用好“土资源”,建成18万亩的市级以上农业园区7个;嵌入“网”资源,城乡电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培育“生态+制造”产业链。制定实施“一主导、两重点”产业再聚焦方案,以医疗健康产业园为载体,培育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和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园。近年来,先后引进了红太阳宝马发动机、福特汽车研发生产基地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南京健康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3家,集聚了“两院”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计划等高端人才200多名,引培重点科创项目110多个,以优良生态为带动的境内外投资年均增幅达到13%以上,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多措并举坚守生态环保底线

 

高淳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命线,积极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守护一方绿水青山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为此,该区强化生态责任倒逼机制。从2010年起全面取消GDP传统考核指标,在全省率先推行差别化考核机制,把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等指标考核权重提高到70%,同步加大考核结果运用力度,切实发挥政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专门出台《生态环境审计暂行办法》,启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去年围绕土地、林地、水资源以及矿区治理情况等方面,完成了对固城镇原党委书记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全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强化环境监管对政府与企业、环保问责对监管者与违法者的双覆盖约束,构建起谁受益谁补偿、谁损害谁赔偿的制度体系。

 

扩大美丽高淳优质生态供给

 

高淳深入开展城市精细化建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层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等专项行动,努力推动城市更具魅力、农村更有活力。

该区以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深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改造“三项革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实现规划保留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20%行政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覆盖面、受益率均达75%以上,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统筹推进400平方公里南京美丽乡村高淳示范区建设,推动示范村、特色村、宜居村“三级联建”,村落形态、建筑风貌、人居感受“三维优化”,创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145个。坚持绿色造林“四化并进”,积极打造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的全域绿化景观,推动新城开发“充分造绿”,老城改造“见缝插绿”,镇村建设“集中补绿”,城乡道路“沿线皆绿”,精心构建“点、线、面、环、楔”相结合的泛绿地系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2平方米。

 

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

 

新颖的乡村公厕

 

特色农家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