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05月24日
竹编使他成了“老来红”
□ 杨海燕
老梁编竹器时,总有人喜欢坐在一旁看,看他粗糙的手灵活地穿梭于竹丝之间,一会儿,一件精致的竹器便诞生了。
老梁叫梁开忠,今年67岁,年青时曾下放到淮安县席桥乡(今淮安区席桥乡)当知青,后进淮安县城区某竹器厂当学徒,此后便一直以编织竹器为生。
如今走到人生的晚年,他本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可编织竹器已然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天不摸竹篾心里就痒痒。
让他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随着时代进步,很多竹器该被现代新生工具代替,他的老手艺也该随之逐渐退出市场,可意想不到的是却订单不断,他忙得不亦乐乎,不禁感叹自己是“老来红”了。
“幸亏当年师傅要求严!”每当有人夸奖他编的花样多时,梁开忠总会想起那一段难忘的学徒时光。
在竹器厂当学徒时,师傅手艺好、要求高,在“起底”(竹器编织的一道工序)时决不允许徒弟坐下来,而是要求大家蹲着一丝不苟地按规范编。
一次,因为蹲久了,他一不留神被竹篾划破了脚心,师傅看他鲜血直流,就关心地问:“疼吗?”
他一边捏住伤口止着血,一边摇头回答:“不疼。”
梁开忠头脑灵活,编织竹器又舍得下死功夫,很快就学什么像什么了,人送绰号“活雀子”。
当年师傅只教编织手艺,不肯教授划丝,担心徒弟们划坏了(一个摇篮需9斤竹子,多用料师傅要赔钱)。下班后,等师兄弟们都走了,梁开忠捡起师傅废弃的竹篾,开始用竹刀耐心地学划丝。
慢慢地,他能从一根竹篾上起出四层丝。
师傅开始对这个肯用心的徒弟刮目相看了,就经常带着他到食品厂、肉联厂、纱厂等单位加工竹器,大筐、小筐、大篓子、小篓子、纱管圆滚、竹匾等,每一次编织,都是对技艺的一次锤炼。
——所编的品种越来越多,日积月累,他至少已经会编一百多种竹器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梁开忠从竹器厂下岗后,因竹编手艺好,经常被纱厂、肉联厂等单位邀请过去编织竹器。纱厂为了留住他,领导甚至承诺将他转为正式工,但被他婉拒了——他认为干个体更自由。
后来,他和爱人回到涟水,在临近安东路的一条弄堂里摆了个摊。
很多人慕名而来,找他编摇篮、竹椅、竹匾、竹梯等,生意红红火火,使他感觉竹编是一门永远也不过时的手艺。
一些单位打听到他的竹编手艺好后,纷纷找上门来:某酱醋厂定制酱油抽子、郑梁梅小学定制食堂米箩……
“我编得很快,快得和机器一样!”年近70的梁开忠不服老,仍然自豪自己的精湛手艺,他最多时一个月能编出28个摇篮,期间还应顾客要求编织、修补过别的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