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5月24日

难忘母亲

□ 葛志国

 

好像是恍惚之间,我的母亲已经是一位81岁高龄的老人了。

母亲是一个朴实的农民,20多年前,父亲因病去世,撇下她一人。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眼里总是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母亲除了一刻不停地忙着挣工分,回到家后,一有空闲就教我们学习,教我们怎样做人。

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和教育,我不再像同龄小孩那样调皮,总是懂事地跟在她身边,帮她做点家务,给她捶捶那又酸又胀的背。岁月沧桑,母亲的额头上、眼角边过早地刻下了一道道与她年龄本不相称的深深皱纹,头上的银丝也多了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分田到户后,母亲就更是没日没夜地忙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自己跟母亲半夜里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切山芋干的情景:山芋像小山似的堆在屋里,不完成任务的母亲是绝不会睡觉的。那漆黑的夜晚,飘摇的灯火在我童年的脑海里留下了拂不去的印记。

母亲不但勤劳而且节俭。记得那时我们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父亲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尽管生活非常清苦,但我们姊妹几个没有挨饿,与母亲那双勤劳的双手是分不开的,因为她总是变着法子让我们吃上她自制的农家土菜。

母亲总说“勤是聚宝盆,俭是传家宝”。小的时候不明白母亲为何如此节俭,长大后才渐渐懂得,从困难年代过来的父母,节俭意识已深入到骨子里,母亲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

母亲总说为了孩子辛苦一点不算啥,节省一点都是钱。

如今,我们姊妹几个各自成了家,我们有困难时来找母亲,有委屈时想到母亲,母亲除了对儿女们无尽的牵挂外,仍然在家劳作。

每年进入冬天时,我们总要费很大劲才能让母亲到我们姊妹各家来过一阵子——她总认为一个人过习惯了,不想影响我们,不在我们面前“碍手碍脚”的。

近来,母亲的身体远不如前了,血糖太高,住院打胰岛素才降下来。膝盖关节处曾经受过外伤,落下了病根,风雨天疼痛难忍,走路不便。

我曾想让母亲长期与我们同住,啥事好有个照应,可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说城里花销大,且人生地不熟的,哪有老家乡里乡亲的好,空气新鲜,吃剩的饭菜喂喂鸡、喂喂鸭的热闹。

其实母亲的心思我懂,她一生勤俭节约,不想给儿女们增添负担,明知城市更方便,硬说城市的诸多不便。亲爱的母亲,你可知道,你若过得不舒服不开心,便是儿女们心中的痛啊!

此时此刻,夜,渐渐深了。外面不知什么时候竟起了风,风声若隐若现,如母亲的唠叨,亦如儿时的歌谣,我忍不住轻轻走到母亲床前,替母亲掖好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