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2月01日

老刘的幸福晚年

□ 杨海燕

“磨剪子嘞,炝菜刀……”

清晨的西弯(湾)巷行人稀少,家家户户紧闭着大门,似乎还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中。突然,一声嘹亮的吆喝划破寂寥,像是告诉人们新的一天开始了。

“吱呀”,一户人家的大门打开了一条缝,从里面探出一位大婶的脑袋:“老刘,你停一下,帮我炝把菜刀——要灼亮灼亮(方言)的,马上要过春节了,我指望它宰鸡杀鸭呢。”

其实刚听见门响,老刘就知道生意来了,他心里一喜,虽然刚才不动声色地继续往前走,速度却故意放得慢慢的。

“要快点,别磨蹭,最近我的生意很火,时间就是金钱呀。”

已经走过这户人家的老刘现在停下来,假装不太情愿地把电动自行车缓缓调个头(这个头不好调,车上满满当当全是磨刀炝剪子的工具),然后小心地推到大婶门前。

等他支好车,大婶已经从厨房里拿出一把菜刀等在了他面前。老刘想再拿个“乔”(方言),他先摸出一根烟来吸,并不看大婶手里的菜刀。

“呦,鬼(龟)腰上板门了,”这个大婶可是个不饶人的主儿,她的话里开始夹枪带棒,“不是年根岁末,你拽(方言)个屁。”

被人揭了老底,老刘有点不好意思,他瞥了一眼大婶手里的菜刀,确定是一把剁骨头的砍刀后,开始从车后座的工具箱翻找合适的磨刀工具。

有了“合巧”的磨刀石,老刘又从车前架上搬下一张长条凳、一个不大的废旧油漆桶。

老刘用桶从大婶的厨房里接来水,然后接过菜刀,坐在长条凳上,又将磨刀石固定好,撩些水,“吭哧吭哧”地磨起来。

磨一会儿,老刘就停下来,用手指轻轻在刀口上荡几下,试探刀锋的锋利程度。

老刘叫刘月平,涟水县蒋庵人,今年72岁,身板硬朗,在家总是歇不住。眼看年快到了,他就想着利用这个手艺出来挣几个“活套钱”(方言)。

老刘本来是个木匠,一次,他在厨房切菜,发现刀口钝了,刀柄也松了。学木匠的第一天师傅教的就是磨斧子,磨个刀换个柄对老刘来说肯定是小菜一碟。于是,他娴熟地紧好刀柄,再随手拿起一块磨刀石磨起刀来。

在磨刀过程中,他豁然开朗——眼下,炝刀磨剪子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但刀剪又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自己以此为营生,不仅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还能打发寂寥的晚年时光,为大家贡献绵薄的力量呢。

很快,老刘开始走街串巷了。

正如老刘所料,他每到一处,周围人家就会把钝口的刀剪拿出来给他磨。老刘是个有心人,他在磨剪炝刀的过程中一步步置办了相关的工具。

现在,他的工具箱里不仅有好几种磨刀石,还有起子、铲子、老虎钳等工具——起子、老虎钳是用来拧紧剪子上的螺丝,铲子用来铲削刀剪上的钝口。

因为主要目的是方便大家,所以老刘的生意做得很“大”,“业务范围”也比较广,只要是你想得起来请他做的,他都接。

有人家的磨盘钝了,他也帮人家锻磨,结果,锻后的磨竟然和新的一样好使。

价格嘛,呵呵,锻磨“吃工”,收个30块吧。

虽说锻磨赚头多,可毕竟现在有磨的人家少,量不是很大。

——老刘也不在乎,但跟人吹牛的时候绝对要说自己“各式能”。

精明的老刘晓得做生意就得往人气旺的地方去,哪里人气旺呢?老刘看出毛窍(方言)来了——老人武部的院内。原来,老人武部的院内常有民间组织的表演活动,这里甚是热闹,成了一些市民茶余饭后散心的好地方。

那里也成了老刘常去的地方,他只要在一个不起眼的拐角处“吭哧吭哧”地磨起刀剪来(有时是他自己带来的),一些看戏的市民就动心了,会在下次看戏的时候把自家的刀剪带来,于是,做上门生意的老刘就少了很多奔波之苦。

老刘和善,别人也愿意和他拉呱。有人逗他:“都一把岁数了,该在家享清福了,还风吹日晒地出来活受罪。”

老刘呵呵一笑:“还是忙些好,有事做,不和人置闲气,不容易生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