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8日

学会原谅

■ 常 钦

记得我拿驾照不久,第一次独自驾车上路,当一辆一辆车从我身边或左或右超越时,我是心跳加快,神情紧张。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我强压紧张,长长地呼出几口气,双手紧握方向盘,眼睛盯着正前方,油门也不敢猛踩,车速一直上不来。这时,忽听后面响起急躁的喇叭声,我从后视镜发现后面跟着一辆宝马,开车的是个年轻人,和我差不多大,留着长长的头发,个性很张扬的样子。可能看出我是个新手,他超车后胆子更大了,开始了他的“恶作剧”,在我前面连续潇洒地划出个“S”型轨迹,一开始我以为他不过是想炫耀一下车技,没办法,技不如人,就让他“秀”去吧。但是,此人开车不讲规则,是个“老油条”。可是这个家伙不知抽了哪门子疯,并不想就此收手,此后,他一直将他的车子压在我面前,我加速、他减速;我变道,他跟着变道;我摁喇叭、闪晃,他都不予理睬,大有一股“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的邪气。这种挑衅,这种危险的驾驶行为,差点激怒了我,真想直直撞上去,让他尝尝挑衅的后果。或者下车,用“拳头”对话,分个高下,以泄心中的怒气。

转念一想,无论我选择哪种方式,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真撞上去,可能他是要担全责。如果我的方法不当,车子损坏了不说,人也可能受伤。下车以武力解决,其结果只能是互殴,搞得不好就是打输住院,打赢坐牢。下车理论一二是可以的,可一旦与这种不守规矩的人纠缠上,除了耗时、费力、心堵之外,恐怕落不到什么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沉默不语,大不了陪你玩一段,想开了,索性不着急了,理都不理这个令人恶心的家伙。

不一会儿,后边来了一辆搅拌车,装满了砂浆,裹着巨大的轰鸣声,正赶往工地。老司机告诉过我,在路上,碰上这种车,能离它多远就离它多远。于是我赶忙为其让道,那搅拌车也不客气,连声招呼都没打。没想到,一直在我前面耍横的那个年轻人,听到搅拌车严厉警告之后,一点不横了,而且还学乖了,只见他一踩油门,迅速脱离与搅拌车的接触,一路向前狂奔,想必他也知道搅拌车的厉害了,我心里暗暗发笑,小样,原来你也是穿鞋怕光脚的。

回来后,说到此事,我心里还是一百个不爽。爸爸笑着说:“开车的群体,也是一个小社会,什么人都有,能在这种情况下不发生纠纷,学会原谅别人,你成熟了。”面对表扬,我还是高兴不起来。我想,是不是我的“无底线”的原谅,让他以后更会目无交通法规,继续干这种违法违纪的事情呢?爸爸好像知道我所担心的,笑着说:“你怕什么呀,有法律管呢,倘若他真的不知悔改,碰到枪口上,法律是绝不轻饶了他的。”

原谅,是对别人错误给予宽恕、不责备、不惩罚。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冒犯你,他们用错误来激怒你,而我们往往只会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的人曾经受过伤害,又去伤害别人,这种人是很难被人原谅的。有人说,一个人最痛的是原谅。学会原谅,就是要学会去掉痛感,那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十年前,我的师傅还是一名高中生,当时,风靡一时的“三段论”教学模式,让很多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提高作文成绩的“法门”了,自然,他们也是全力以赴开启教学模式,努力让大家高考作文能拿到高分,这本身并不是坏事——应试教育,比的不就是分数嘛。师傅说,当时有一句话,他记得很清楚,“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师傅的语文老师极度推崇“三段论”教学模式,他的每一堂作文课,都在推销一位名师的“三段论”。每周一篇范文,他读完作了简单的分析之后,就起了个作文题目,让大家一起模仿写。师傅很有个性,对这种生搬硬套的机械式模仿没有一点兴趣,几次模仿之后,他不想这样做了,结果作文交上去,那还了得,先是叫他到办公室批一通,然后在语文课上又批上一通,让他好好反省。

师傅原以为这件事就算完了。没想到等到作文课,语文老师已将师傅的作文当作病文用蜡纸刻出来,又油印了七十份,每位同学一份,准备剖析这篇文章。老师阴阳怪气地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谢剑同学写的三段论。”谢剑是师傅的名字。这一句话,师傅说,老师说得抑扬顿挫,让他记住一辈子,同时还记住的是课堂上的哄堂大笑。师傅的脸皮不厚,遇到这样的情形,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那堂课是怎么分析怎么解读的,他一句没有听进去,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为这事,他好长时间没有原谅语文老师。毕业时,语文老师愉快地与大家一个个合影留念,只有他躲得远远的。

走上工作岗位,每逢同学聚会,每每他们都要谈到那次“病文”事件,有的同学还煞有介事地模仿起语文老师的那句话,同学都说老师这样做有点过分了,因为文章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切入的角度不一样,他们认为师傅写得更好些,但就是不符合老师的“三段论”,被判了“病”范文。师傅虽然口头上说,那事他早已忘记了,其实,这怎么能轻易就忘记呢?后来,工作之余,师傅还是写稿,他的一些短评稿件陆续在不同层级的报纸刊物上发表,师傅说,这么多年,他只想做的就是,证明当年老师的判定是错的。

后来,师傅的语文老师从他的同学那里找到了师傅的联系电话,他给师傅打了电话,恭喜师傅写了不少好作品,他读后还剪下来贴在自己剪贴簿上。他说,他看这些文章风格还是当年我不认可的风格,证明你的风格也是对的。然后,老师声音低了一些,问:“你还恨我吗?”没想到他会这么说,师傅蛮坦诚地说:“我早已原谅你了,怎么会恨你呢?”老师说,“原谅就好,原谅就好。”老师不知道的是,他的那句抑扬顿挫的话早就成了师傅的座右铭。每当他想偷懒或想懈怠时,他的那句话就走进了师傅的脑海里,让他重新振作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