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31日
漫漫求学路(五)
■ 羊子林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从1958年开始,各行各业经过连续三年的“大跃进”,国民经济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从1961年起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教育战线也需要作相应调整,使之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相适应。因此,1961年涟水县的高中招生规模不但没有扩大,反而大幅缩减,全县所有高中只能招收400名新生。另一方面,由于1958年全县所有人民公社都办起了中学,当年入学的初中学生都在1961年毕业,致使1961年全县的初中毕业生多达4400人,高中录取比率为11:1,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年我能够顺利地过了这座独木桥,还考取了涟水县中,要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感谢节衣缩食的父母对我的关爱和付出,感谢高沟中学黄校长对我的关心,感谢高沟中学领导和老师们三年来对我的辛勤哺育!
江苏省每个地区都有一所省直中学(简称“省中”),淮阴地区的省直中学是江苏省淮阴中学(简称“淮中”),是淮阴地区教育质量最好的中学。此外,各个县都有一所县中,涟水县的县中就是涟水县中学(简称“涟中”),是涟水最好的中学,虽然名气比不上淮中,但是教育质量在诸多县中里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1961年涟中高考升学率名列淮阴地区第一,超过了淮中,被江苏省列为省重点中学,社会上都对涟中刮目相看,省、地、县三级党政领导都对涟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师资配备方面,进一步充实了涟中的教师队伍;涟水县委、县政府在三年困难时期重视涟中学生的生活保障,给每人每月供应30斤原粮,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助学金标准,使涟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从1961年开始,涟中成了江苏省重点中学以后,我刚好成为这所省重点中学的高一新生,这是何等的幸运!
1961年涟中招收了165名高一新生,分为甲、乙、丙三个班,每班55人,比1960年少招了一个班,我被分配到高一乙班。从高一开始,戴占元校长提出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在高考升学率方面继续赶超淮中。进入涟中以后,感到教学设施和学习环境比高沟中学又上了一个档次,大礼堂(红专堂)和图书馆应有尽有,不仅教室里有电灯,宿舍里也有电灯照明。更为突出的是,涟中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我们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洗漱完毕先去上早操,有时分管政工的教导主任谢宗春或党支部专职副书记王宗元会利用一点早操时间讲评,表扬先进或者批评不良现象,然后吃早饭,八点准时上课,上、下午各上四节课,每节课45分钟,每天晚上都要上晚自习,直到九点,九点半回宿舍休息。从高一开始,同学们学习都很刻苦,争取高考都能考出好成绩,以不辜负戴校长的期望,为涟中争光,也为圆自己的大学梦而不懈努力。
高中阶段主要开设八门课:数、理、化、文、史、地,还有外语和政治。涟中的生源虽然比较好,但主要还是要靠老师,因为老师在学校处于主导地位,涟中之所以能够成为江苏省的重点中学,关键是有一批优秀教师。在我的记忆中,几乎所有的高中老师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他们都很敬业,特别是高二和高三年级的老师,他们的教龄都比较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也比较突出,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高二教我们几何的陶雪初老师,他也是我们班的班主任。我比较喜欢数学,从高二开始学习几何,我的几何成绩一直比较好,每次考试都没有低过90分,但是有一段时间,我迷上了乒乓球,下午上自习课,甚至在几何阶段考试前夕,别的同学都在认真复习,我却时常偷着去打乒乓球,没有把几何考试当回事,结果那次考试,我只得了60多分,差点不及格,在班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我感觉无地自容,一直躲着陶老师,不敢见他。过了好几天,陶老师才找我谈话。出乎我的意料,陶老师並没有严厉地训斥我,而是和我促膝谈心,让我认真总结教训。我检讨了自己的错误以后,陶老师说:你的关键问题是盲目骄傲自满,你以为自己学习成绩不错,但是这次为什么只得了60多分,这绝不是偶然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的问题出在学习还不够刻苦,不够扎实,照此下去还想考上大学吗?
那次谈话使我猛然醒悟,从此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对高考有了紧迫感和危机感,学习也比以前刻苦了,扎实了。高二期末考试,我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名次也由高一期末的二十三名上升到第十二名;高三的学习成绩也很稳定,名次也由高二的第十二名上升到前八名。同时陶老师还把我在学习雷锋运动中关心集体、支持勤工俭学等方面的表现上报涟中党、团组织,我被选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我非常感谢陶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引导!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涟水中学校长孙辉(左),羊子林高二班主任陶雪初(中),羊子林(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