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31日

 脚沾泥土 案例淬炼 成果转化

五港镇“墩苗计划”蓄势赋能乡村振兴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本报讯 春寒料峭,五港镇的田间地头却涌动着一股暖流。一支由22名“90后”年轻干部组成的“墩苗小队”,正穿梭于全镇22个村(社区),叩响群众家门,倾听急难愁盼。这是五港镇大力开展“青蓝工作”,创新实施年轻干部“墩苗计划”的生动缩影。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五港镇坚持党建引领,把年轻干部培养锻炼摆在重要位置,精耕细作乡村人才振兴的肥沃土壤,着力在队伍建设的选“优苗”、育“壮苗”、结“实穗”中下功夫,以“脚沾泥土、身沉一线”的实践课堂,锻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生力军”,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脚沾泥土,民生大走访架起“连心桥”。“以前总觉得政策文件‘高大上’,真到村里才知道,‘方言土话’才是沟通法宝。”年轻干部吕逸仲在走访中深有感触。针对部分年轻同志“政策熟但落地难、热情高但方法少”的短板,五港镇将“墩苗计划”与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要求“90后”年轻干部每周至少2天扎根联系村(社区),围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等12类高频事项,开展常态化民生大走访。通过“拉家常、记民情、解难题”三步法,倾听群众所思所想,办好群众的“关键小事”。目前,累计收集群众诉求237条,化解矛盾68起,推动“15分钟医保服务圈”等惠民工程落地。

案例淬炼,月月分享会开出“实践方”。“处理土地界址纠纷,光讲土地管理法不够,还得会用‘田埂理得清,兄弟不分家’的老话。”在每月召开的“墩苗案例分享会”上,年轻干部汪运结合实例讲解政策法规与群众语言的融合之道。五港镇创新“5+1”实训机制,每周5名干部以“案例复盘+法规解读+方言转化”形式登台分享,特邀镇班子成员、老支书现场点评、传授心得;每月汇编典型案例形成《实训简报》。目前已梳理出“秸秆禁烧劝导六步法”“征地补偿‘一碗水端平’口诀”等21项实务指南,成为干部随翻随用的“工具书”。

成果转化,一线工作法凝练“百事典”。翻开正在编制的《五青辞典——镇村高频实务手册》,既有“残疾人两项补贴申领流程图”等标准化模板,也收录了“赡养纠纷调解三句劝”“红白事帮忙顺口溜”等群众语言库。“手册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把干部们的‘土办法’变成可复制的‘金点子’。”镇党委书记杨彦说。据悉,该镇已通过“案例—手册—培训”闭环机制,推动82%的年轻干部独立牵头项目,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树,马厩里养不成千里马。五港镇用“墩苗计划”打破传统培养模式,让年轻干部在“解剖麻雀”中读懂基层,在“摔打磨砺”中增长才干。这种“给舞台更压担子”的育人智慧,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