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3月31日
全覆盖“急救链” 守护百姓“生命线”
■ 融媒体记者 樊 荣
2024年7月,梁岔镇村民陈大爷因食物中毒从梁岔中心卫生院转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成功获得救治;2024年12月,五港中心卫生院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转诊至县人民医院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目前恢复良好……一桩桩争分夺秒的抢救故事,背后是覆盖县、镇、村三级“急救链”在发挥作用。
医疗急救能力是衡量城市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县大力整合县域急诊急救资源,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服务模式,健全一体化急救体系,加强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全面建成覆盖县域、院前院内一站式的急救体系,不断提升急救能力和水平,努力打造全覆盖“急救链”,为全县百姓筑牢“生命线”。
电话铃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代表急救车辆位置的“光点”在电子屏幕上不停闪烁,调度员们守着电话随时待命……在县120急救中心,时间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抽搐、意识丧失,需要救护车,地点在成集镇……”日前,县120急救中心调度员王娟接到一个呼救电话,王娟快速定位患者位置、派出救护车,同时通过电话指导呼救者识别患者症状。
梁岔中心卫生院急救站救护车接到指令后迅速出车,14分钟后抵达现场。到达后,急救小组发现该患者颈动脉搏动消失、呈叹息样呼吸,立即予以电击除颤和心脏按压。3分钟后,患者恢复正常心律。急救小组联系县人民医院做好接诊准备。转运途中,急救小组将该患者病史、生命体征等信息与医院实时共享。经过无缝衔接的高效抢救,患者当日转危为安。这名心脏骤停患者成功获救,是我县抢抓急救“黄金4分钟”的写照。
“全县院前急救体系由一站八点组成,县急救站依托县人民医院设立,其余八点分别设置在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县三院、县二院和五港、梁岔、红窑、唐集等中心卫生院,承担全县院前急救、患者转运、突发事件救援、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等任务。”县卫健委副主任支向军告诉记者,急救体系共有急救医师89人、护士62人、救护车驾驶员23人,现有院前急救救护车28辆,达到了每3万人口配置1辆救护车的基本标准。2024年,全县急救站点共接求救电话5.45万次,出车1.46万台次,急救患者1.08万人次,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出车227台次。
信息化建设激活了该体系“一池春水”。据悉,县120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系统能够对全县急救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同时与各急救站、急救车辆及医院保持实时信息交互。急救车辆可以通过5G物联网与医院HIS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上车即入院、在途急救,随车平板与急诊大厅显示屏同步信息,实时反映患者生命体征、救治措施和到院时间,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
如果说院前急救是“前哨”,那院内急救才是”主阵地“。不久前,37岁的陈先生在工作中不慎被铁器砸伤左手,导致四根手指几乎完全断离。被工友送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后,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一场接力抢救迅速展开。急诊科医护人员先采取一系列急救措施。与此同时,创伤外科的医护团队已在手术台前做好准备,经过6个小时的“断指再植术”,患者变形离断的手指重新接回,手指重新恢复供血。近年来,我县整合多学科救治资源,多科室协同、紧密联动的急诊急救一体化服务模式,将院内抢救的诸多环节无缝衔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将急救医疗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急救工作既要速度,也要质量。2024年6月,全县医疗机构急救技能竞赛在县人民医院举行。竞赛的举办,不仅大大提升了全县急救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和水平,也提高了全县医疗机构危急重处置能力。“除了定期组织全县急救医护人员进行竞赛培训,我们还不定期开展急救方面知识的科普宣传活动,并组织医务人员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现场讲解示范急救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不断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支向军告诉记者,2024年,共开展急救知识专题培训62场,受训人员达4000余人次。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一体运行、功能完善、智慧高效、协同联动’的功能定位,积极构建一体化急救服务网络,建强急救人才队伍,配齐急救设施设备,健全急救信息系统,完善急救高效流程,全面提升急救服务能力,全力打造‘淮安一流、全省前列’的县域急救体系,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全国百强县提供坚强的医疗保障。”县卫健委主任蒋惠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