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1月15日
“文化大餐”滋润群众美好生活
■ 融媒体记者 吴 燹
涟水,文化底蕴深厚。建县两千多年,源远流长的古城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催人奋进的创新文化……为地区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近年来,涟水锚定“文化强县”战略目标,加强各种文化融合发展。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群众受益,形成涟水独特的文化大县,以火热的文化氛围和优质的文化服务推进涟水不断向“文化强县”目标迈进,“文化大餐”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充实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在清晨或傍晚,漫步县城主题公园,转过文化剧场拐角,熟悉的淮剧小调传入耳中,公园的一处长廊成为淮剧票友们练习唱功的“专场”,不少路人常常驻足观看,无形中这里也成为宣传淮剧、传播淮剧的文化基地。“好者为乐嘛,一辈子就好这一口,和票友们相互切磋相互提高,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啊。”涟水资深淮剧票友杜立章感慨说。近年来,他表演的很多淮剧段子,比如《金殿认子》等剧目被推到网上,网友们好评如潮。像他这样的淮剧票友还有很多,他们都有自己拿手的淮剧段子,比如徐兆兰精彩演绎的淮剧《探窑记》,八旬老人薛成英扮“活”了《白蛇传》中的小青等。
将文化融进生活,生活才更有色彩。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涟水展现了新时代新农人的文化自信。“种文化”让乡村“村晚”热起来,大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去年金秋时节,涟水大地一片丰收景象。梁岔镇胜利村举办的“四季村晚”文艺展演,围绕颂党恩、庆丰收、话增收等重大主题,各类小戏精彩纷呈,轻快、喜悦和幸福交织,浓浓的丰收气息扑面而来。五港镇的“村晚”融入党的富民政策,众多的文化元素,提升了“村晚”的水平,唱响了共享幸福生活的主旋律;非遗文化花棍舞《打莲湘》一亮相,便赢得村民阵阵喝彩;“四季村晚”盘活了村落文化深厚资源,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
将文化融入服务,服务内容向新求变。我县从“种文化”再到“创文化”,变得更接地气,更有温度。“享受文化、提升素质”。2024年6月,我县精准为80余名文艺骨干、1000多名文艺爱好者“充电”,提升他们“创文化”能力。县里还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定期奖励“双名”典型;投入近200万元,委托高职院校定向培养20名学员,建立名家工作室,部分学校建立了淮剧传承基地,培养淮剧未来之“星”。
几年来,县淮剧团以“攀高峰”的创作生态,成功打造了《村官三部曲》《党员三部曲》等一大批淮剧精品力作,广受观众赞誉,其中“鸡村蛋事”剧目代表江苏省参加北京基层文艺首演,受到时任文化部部长雒树刚的高度评价,夸赞“这个剧团不简单”。
时代在进步,公共文化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我演你看”到“你点我演”,我县精心编排项目清单,先后推出网络文旅产品17期,线上展播节目50余个。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翟永军说:“突出‘政府送戏、群众看戏’,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线下每年要通过100多场的送戏下乡和惠民演出,把百姓爱看的剧目,送到他们家门口。”
在千年古镇高沟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哺育了六塘河畔的儿女们。从“中华诗词之乡”到“中国戏曲之乡”再到“全国文明村镇”,每一张名片的背后,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芒。近年来,高沟镇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利用,特别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全面探索红色旅游新业态,将高杨战役纪念碑、王嘴村史馆、涟水抗日同盟会旧址、中共淮属临时工委诞生地等红色资源合理利用,形成一条独特的红色之旅,并融入当地红色文化旅游之中,全面展示高沟镇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增强红色文化蓬勃的生命力、感染力、传播力。
“培育更多文化新空间和休闲好去处,把最好的文化资源留给人民,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未来,这是县公共文化改革的初衷。”县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文化强县,事关长远发展。近年来,我县用改革的手段,加大文化创新力度,不断向“文化强县”迈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基层文艺院团改革得到中宣部、国家文旅部高度好评。显然,只有用文化去滋润生活,推进文化下基层,激活文化资源,强化数字赋能,才能更好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