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4年12月06日
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省委驻涟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涟水县卫健委副主任吴磊
■ 融媒体记者 杨海燕
初冬的蒜苗田像新铺的绿毯,为清冷的田野增添了一抹盎然生机。每片蒜叶上都挂着寒霜,娇俏挺立,风拂过,蒜苗沙沙轻语,勾勒出冬藏前的温柔画卷……省委乡村振兴工作队驻大东镇场北村队员、县卫健委副主任吴磊漫步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期待着丰收带给群众更多的幸福生活。
今年6月,吴磊被派驻到场北村做驻村干部,他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场北村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仔细调研后,吴磊发现该村目前主要依托土地资源发展种植业,优质稻米是主导产业,部分农民种植芡实和草鸡散养等,2022年村集体收入为29.9万元,主要来源于土地流转费、资源性资产租赁费等。
针对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特色产业支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村企合作有待加强、专业人才资源短缺、创新创业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吴磊经过深刻思考、分析认为,要想实现场北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根本出路,着力在“特优融新”上做文章、求突破。为此,吴磊和村干部一同研判市场、选优项目,为乡村蝶变注入磅礴动力。
创新运营模式,开启“村企联建”新路径。场北村利用毗邻绿金丰环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区位优势,在今年2月成立合作社并投入运营,为该企业提供畜禽粪污和秸秆回收运输服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县农业农村局支持并配备运输车辆3辆,目前全村已有6辆,截至10月份,实现纯利润2.9万元,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今后,将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延伸服务链条,拓展合作领域,实现村企互促共赢,对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打通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今年,场北村通过土地流转,置换了76亩农田,在县委、县政府和后方单位南京市第一医院大力支持下,投入50多万元资金,成立大蒜种植基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增强农业产业的稳定性和市场竞争力。为确保种植质量,该村还雇用了徐州专业种植团队来村里种植,大蒜出苗率高,目前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在3600斤左右,明年春天可基本实现回本,后年有望收益。
拓展合作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多一条合作渠道,乡村振兴就多一份活力,为此,吴磊和村干部集思广益,不断突破传统农业局限,挖掘多元增收路径。目前,场北村正在积极和涟投控股集团洽谈合作意向,为该公司无偿加工、包装大米,该公司为场北村提供米糠,届时,场北村将把米糠作为原材料销售出去,增加村集体收入。在夯实基础,奠定乡村振兴根基的同时,吴磊还聚焦民生,增进村民福祉。
加大教育投入,夯实发展后劲。吴磊鼓励大学生学有所成回乡创业;开展优秀学子表彰活动;营造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为镇里学校捐赠图书;完善医疗服务,提升健康水平。此外,他还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和读书会等文化活动,增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进村民福祉,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吴磊积极协调南京市第一医院与县人民医院开展合作,推动成立“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涟水分中心”,成立8个知名专家工作室,组织远程会诊4次,派出215人次接受专家技术指导,开展新技术27项。自今年7月成立心脏大血管外科涟水分中心以来,已完成心脏搭桥、心脏瓣膜修复与置换、腹主动脉瘤支架植入术、主动脉置换、先天性心脏病等多项高难度心脏手术12例,填补了我县心脏大血管专业的空白,为广大重症心脏疾病患者带来“心”希望。
“希望通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升级村卫生站设施等,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吴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