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4年06月07日

端午的阳光

■ 蒋众诚

 

端午节,我们这里称作娃娃节。每到端午节这天,除了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外,还要专门为娃娃们添置几件新衣服、几双新鞋袜。这对童年而言,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就文化而言,它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

据说,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五月端午,有一位叫屈原的诗人,当他流浪至汨罗江畔时,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他明白,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此时的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过旋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就了一个诗人最后的心灵归属,而声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溢。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

现在看来,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吧。就像诗人屈原未能成就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芦柴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芦柴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芦柴叶的清香。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因为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只语,不要说文化不高的家人,就连村里那些见识多阅历广的老爷爷们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所以,我们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姻起来,这好像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的这一天,人们插艾蒿、挂菖蒲、包粽子,有的地方还搞赛龙舟等等,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

村里有一位叫仁风的徐大妈,她多才多艺,尤其是包粽子,甜的、咸的,还有肉馅的呢,她能包出十多个品种的粽子。每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徐大妈走东庄串西庄,挨家挨户帮助村里乡亲包粽子,人们品尝着徐大妈包的粽子,甜的,那种甜腻的感觉如同泛舟舌津;咸的,更是色香味俱全,让人回味难忘。品尝之余,人们除了敬佩徐大妈的手艺,更多的是赞赏她那纯朴善良乐于助人的好风格,说她为村里人过端午添上一份美食大餐,也给村里的娃娃们带来节日的喜庆和幸福。

当然,我们在分享一种传统节日时,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节日氛围,而其中的历史文化溯源,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站在两千三百年的高度,来聆听一条河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一缕阳光,映照着每一个人的内心。